“艾”有“新”意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6-01-1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日前,“熱敏灸技術的創立及推廣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陳日新和他的團隊利用熱敏灸技術,讓普通艾條有了神奇療效。

在江西熱敏灸醫院的病房裏,我們會看到醫生拿著燃起的艾條,在患者的治療穴位處慢慢移動的同時,不停地詢問患者的灸感,“是皮膚表面熱,還是內部熱?還是其他部位熱?”然後根據患者“指揮”,調整艾條的位置,找到熱敏穴位,使之“氣至病所”。

這與《三國志》中記載華佗行針治病時的情景相似,“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華佗説針刺感應延伸到某處,如到了,告之。當病人説“已經到了”,便起針,病痛痊癒。

治療中不停地與患者交流,“患者的穴位由患者自己做主”,這是怎樣一種灸法?

發現灸療熱敏穴位

人體腧穴可看成是調控人體機能的“功能態開關”。

江西省中醫院副院長、江西熱敏灸醫院院長陳日新在長期臨床過程中,發現通過艾灸治療的患者療效不盡相同,“當時患者的灸感不一樣。療效好的是一種非表面、非局部的熱感,而療效不好的是局部的、表面的熱感。”

陳日新翻閱經典、結合臨床、大量實驗,對穴位有了重新認識和定義:腧穴(穴位學名)是與疾病狀態相關的、動態的、對外界針灸刺激産生特殊感應的體表功能位點。

“如果把人體腧穴看成是體表調控人體機能的‘功能態開關’,這種開關在人體生理狀態,也就是健康時處於‘關’即‘靜息’態;在人體病理狀態時被激活,處於‘開’即‘敏化態’。”

陳日新介紹,熱敏穴位是灸療的特異性穴位,它的特徵是對艾熱敏感,産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等灸感,與通常臨床灸療的非熱敏穴位産生局部、表面熱感完全不同。

該團隊花了26年時間發現的熱敏灸穴位,激發與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潛力,實現對內臟功能的體表調控,從而更安全、無毒副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許多疾病。

創立“辨敏施灸”新技術

用迴旋、雀啄、溫和等手法,讓艾熱在人體中透、擴、傳。

艾灸分為直接灸、隔物灸和懸灸。熱敏灸屬懸灸。怎樣才能找到熱敏穴呢?

陳日新介紹了一套艾灸組合手法:第一步“迴旋灸”,使皮溫升高,讓熱敏灸穴位暴漏;第二步“雀啄灸”,這是一種脈衝的熱刺激,激發熱敏灸穴位打開的過程;第三步“溫和灸”,促進艾熱在人體中的産生透熱、擴熱、傳熱,通過經氣傳導,達到遠部熱、深部熱、患部熱。

在臨床上與患者交流施治過程中,採用的這種灸感探查定位,是在熱敏穴位紅外檢測初步定位基礎上進行的。陳日新和他的團隊採用紅外熱斷層成像技術探明瞭20種病症熱敏穴位高發區,形成了概率分佈圖譜,實現精準定位。

建立“敏消量足”的灸量標準

灸的時間平均是45分鐘左右,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

23歲的小李因生活不規律、過多食用涼的食物,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經常腹瀉不止。小李自己在家灸天樞穴,一個多月效果不佳。不得不去醫院找醫生詢問。江西熱敏灸醫院醫生焦琳説,小李按照普通灸法,每日灸15分鐘,但每次都是皮膚表面熱,熱敏穴位刺激不夠打不開,艾熱不能達到患處,療效自然不好。

“每一次治療都要保證把穴位灸滿灸透,最佳施灸量是一個個體化又有標準的充足灸量,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一般平均時間是45分鐘左右。”

陳日新介紹,灸量與施灸強度、面積、時間相關。強度、面積在施灸過程中是常量,而時間是個體化的變數,因此個體化充足灸量可通過灸療時間來保證。傳統灸時標準(10~15分鐘)仍處在經氣傳導潛伏期,潛伏期之後伴隨經氣傳導的灸療時間才是更有效的灸療時間,經氣傳導消失後繼續施灸也無效,因此“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是充足灸療時間。

陳日新和他的團隊構建的“腧穴敏化”、“灸之要,氣至而有效”和“辨敏施灸”理論,豐富與發展了灸療理論體系,更有效地指導臨床提高療效。目前,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500余家醫院廣泛應用熱敏灸技術,已治療患者350萬餘例。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