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裏話養生:食不言寢不語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08  內容來源: 南方日報

賈府是貴族,禮數多規矩也多,林黛玉初到賈府時便已見識。晚飯時間,“外間伺候的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原本熱鬧嬉笑的一大家子人,吃飯時幾乎鴉雀無聲,頓顯出這與普通家庭不一般。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説話。這曾經是流傳千年的禮儀古訓,但已漸漸被人們遺忘。而今,繁忙的工作和豐富的娛樂,令越來越多的人在用餐時變得“心不在焉”、“囫圇吞棗”。可要知道,吃飯要專心、少説話等做法不僅僅是禮儀,還蘊含著養生道理。

首先是要進食專注。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進餐時候,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儘量拋開,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上,陰陽之氣集中于脾胃,能夠增強食欲,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説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

其次是進食緩慢。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咽。清代養生著作《養病庸言》也表示:“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這樣進食,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急食則食下易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

此外,中醫學有“脾開竅于口”的説法,提示口腔內食物的充分消化對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對年邁之人,牙齒磨損、味覺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為彌補消化功能退化的現象,他們更需要慢吃慢喝,細嚼慢咽,切不可“囫圇吞棗”。

現代醫學也認為,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如果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從而受影響,久之則可能會産生消化系統的疾病。

在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準備,氣管還要不斷的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説話,很容易導致神經調節紊亂,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想必這樣的新聞案例,大家有所耳聞。另外,吃飯時説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污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言”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記者 李劼)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