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齡:分期推拿治肩周炎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0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手法治療損傷,在我國隋代已很盛行,已有醫家主治“折跌”損傷,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曾用手法治療“失欠頰車”,即下頜關節脫位,至今仍在應用。唐代會昌年間(846)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一部傷科專書,記述了骨折與關節脫位的許多整復手法,如揣、摸、捻、按、拔伸、撙、捺正、轉動等。其中“凡捺正,要時時轉動使活”一法,更是整復手法的妙用之處。自唐以後,手法治療損傷已有很大進展,內容也較為豐富。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記有肘、髖、踝關節脫位以及各種骨折的整復方法,他創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而且復位後用夾板固定以防脊柱前屈,至今仍在沿用。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中記載了許多整復骨折手法,並有所創新。清代《醫宗金鑒》系統地總結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並對八法的適應症與作用做了詳細論述,對手法的操作提出了很高要求,如説:“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雖在肉裏,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又説:“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自多效。”到現在治療損傷的手法,又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並且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肩周炎多發于40歲以上的人,以50歲左右為多見,故又稱“五十肩”。本病的形成,不外乎年老體弱,肝腎虧虛,筋脈失養,慢性勞損,內分泌紊亂,復感風寒濕邪侵襲肩部,筋脈拘急而發病;或繼發于肩部損傷,骨折、脫位後長期固定不動,組織攣縮粘連,功能活動受限,逐漸發展到整個肩關節的各方活動受限,表現為疼痛劇烈,尤其夜間明顯,甚至痛醒,影響睡眠,患者多取側臥位。日久肌肉萎縮,腋窩的前後壁,胸大肌的筋膜,背闊肌筋膜均呈攣縮僵硬狀態。

肩周炎的治療,要掌握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病理及發展規律,在臨床中遇到每一具體病人時,還要分析是急性期還是慢性期。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手法。

急性期首先於局部施用藥物熱敷(透骨草、威靈仙、急性子、烏梅、山楂、伸筋草、防風、三棱、莪術、骨碎補、紅花、白芷、白芥子、皂角刺、麻黃、制馬錢子,共為粗末裝袋,每袋100克)。每次熱敷一個小時後施行手法:患者取坐位,患肩、臂充分暴露,術者用右手在患肩與上臂進行拿捏按摩約3分鐘,以緩解肩、臂部緊張肌肉,以便於施行手法。在按摩理順的基礎上,術者施行推拿揉手法,以進一步理順筋絡,並以開叉的虎口對患者肩臂自肩髃穴附近起,向下揉按拿捏,使痙攣的肌肉進一步減輕後,將上臂充分外展,再內收及屈臂後伸,施gun(扌+袞)法,然後將肩關節再做一環形運動,先低搖,然後根據病情逐漸提高,應前搖一週,後搖一週,相向而行,可由5~7遍,逐漸增加,使三角肌各部的肌纖維受到牽拉,再將患臂提起做抖動運展活動。

慢性期首選推拿松解法,以解除粘連,改善功能活動。

術前準備:患者術前禁食水,排空大小便,仰臥于治療床上,先以硫噴妥鈉0.5克,注射用水20毫升,稀釋後,緩慢注入肘窩靜脈內,待其肌肉完全鬆弛時,先用拿捏gun(扌+袞)揉等手法,在肩臂部按摩理順,為施行具體手法操作做好準備。

治肩八法:1.拔伸。2.內旋。3.外展。主要松解岡下肌、肩胛下肌、大圓肌、小圓肌和三角肌之攣縮和粘連。4.內收。5.外旋。主要松解三角肌、岡上肌、胸大肌、背闊肌和大圓肌等肌肉之攣縮與粘連。6.前屈。7.後伸。8.上舉。

主要松解三角肌、胸大肌、肱肌和肱二頭肌等之攣縮和粘連。通過以上手法從而達到完全松解之目的。手法松解後被動活動患肢,以肩關節各方活動不受限為度,然後將患肢置於前屈過頂位2小時,每日可用輕柔手法按摩患處,同時輔以內服中藥(活血膠囊或舒筋片)以促進血液迴圈,消腫止痛。並囑咐患者逐漸做肩關節功能鍛鍊,如上舉爬墻、屈肘後伸、外展、內收等。術前要拍攝肩部X線片,以排除肩部其他疾病,如有嚴重骨質疏鬆、骨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婦女妊娠期等,應慎用或禁用本法。施行手法要輕柔穩健,切忌粗暴,以防造成骨折或其他意外。

(作者:劉茜)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