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智科:治脾胃病善用角藥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03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陜西省中醫醫院辛智科教授治療脾胃病,在辨證基礎上,選用方藥喜用三味藥物相互配伍,藥物相對固定,構思精巧,針對證的病機相對也較複雜,遠超出對藥的特點和功用,既有相輔相成,又有相互制約,三者之間沒有絕對的主次之分,重在氣味與功能配伍,形成一個迴圈輔佐或迴圈制約的關係,實際是一種一分為三的狀態,從而達到提高療效之目的。富有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含義,是道家思想在中藥配伍上的體現和應用。此種藥物配伍形式,今人多稱之為角藥。現將辛智科臨證治脾胃病常用角藥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柴胡 白芍 枳實】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鬱,善於達邪外出;白芍苦酸微寒,斂陰柔肝,和營止痛;枳實苦辛微寒,散積通滯,化痰除痞。三藥合用,行氣解鬱,消痰散痞之力更強,其中白芍以制柴胡、枳實升散疏利太過,以陰調陽。三藥為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和大柴胡湯之主藥。肝氣鬱結、肝氣犯胃所致胃脘疼痛、脅下不舒隱痛、心下脹滿、甚或噯氣、噁心、便秘等,用之甚效。朱丹溪有“凡鬱皆在中焦”之説。臨床常見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及心情鬱悶而致胃脘不舒及胃腸型抑鬱焦慮者,尤其是女性患者,辛智科常用此藥合越鞠丸治療,亦獲良效。
【黃連 半夏 瓜蔞】
黃連苦寒,清熱瀉火;半夏溫燥,散結和胃;瓜蔞化痰寬胸,潤腸散結。三藥合用,名小陷胸湯,為《傷寒論》之名方。黃連、半夏,一苦一辛,一寒一溫,寒溫並用,辛開苦降;瓜蔞助半夏,化痰散結和胃,助黃連泄熱潤腸通便。藥雖三味,寒溫兩用,陰陽並調,其意頗深。三藥配伍,治熱與痰結,心下阻滯,升降不利而見胸脘脹痛、大便幹結、噁心嘔吐、口乾口苦等證。特別是胃脘不舒,腹診正當胃脘按之痛者,其效甚顯。辛智科對胃脘痛用止痛行氣之藥不效者,用小陷胸湯或柴胡陷胸湯予以治療,多獲佳效。尤其對膽胃不和、痰熱較甚而致胃脘痛等證,藥證相符,用之更驗。
【大黃 厚樸 枳實】
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物組成名為小承氣湯,出自《傷寒論》。大黃苦寒,泄熱解毒通便;厚樸苦溫,寬中行氣消積;枳實苦寒,破氣消積除痞。三藥配伍,行氣與瀉下,泄熱與除痞,協同互助,增強消痞除滿之效。腸胃通則腑氣通,邪由腸下。對反流性食管炎所見胃脘痞滿、疼痛、燒心、口臭、口唇乾燥、大便幹硬者,與竹葉石膏湯合用加減,療效滿意。對老年性便秘,常與四物湯、生脈湯三方合用。
【大黃 附子 細辛】
大黃、附子、細辛相伍為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大黃苦寒,泄實攻下;附子辛溫大熱,祛內積之陰寒,止腹脅之痛;細辛辛溫,溫經散寒止痛。三藥苦辛相用,能降能通,偏于溫下。大黃寒性被附子、細辛辛散大熱所制,去性取用,瀉下之功猶存,祛寒散邪,通便止痛,破積除滯,配伍實屬精妙。一般用時大黃用量宜比附子小些,且不宜後下,減少瀉下之力。中醫有“非溫不能散寒,非下不能除其實,非辛不能發其鬱”之説。對腹痛便秘、脅下偏痛、手足逆冷、腹部冰涼等寒邪與積滯互結腸道之證常用此方,若舌苔厚膩、腹脹者,常與平胃散加減應用。
【丹參 檀香 砂仁】
丹參、檀香、砂仁組方為丹參飲,見載于陳修園《時方歌括》卷下。丹參苦寒,活血祛瘀消痛;檀香辛溫,理氣調脾,散寒止痛;砂仁辛溫,行氣溫中,化濕健脾。三藥相伍,行氣健脾、化瘀止痛之力更強。對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痛處固定,患病較久的胃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常用丹參飲治療,伴有脾胃虛弱者,與柴芍六君子湯合用,瘀血較重,疼痛久治不愈,舌質紫暗,病檢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與失笑散合用,其效良驗。
【丁香 柿蒂 半夏】
丁香辛溫,溫胃降逆;柿蒂苦澀,降氣止嘔;半夏溫燥,和胃止嘔;三味相伍,共奏降逆止呃,溫胃和中之功,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賁門痙攣等所見偏寒之打嗝、嘔吐、噯氣等症,用之皆有效。偏熱可加枇杷葉、竹茹,偏寒可加生薑,胃脘脹滿噯氣呃逆可與旋覆代赭湯配伍化裁,所用之藥,需細辨病機和寒熱。
【小茴香 丁香 木香】
小茴香辛溫,祛寒止痛,理氣和胃;丁香辛溫,溫中降逆,溫腎助陽;木香辛溫,行氣止痛,升降諸氣。三藥相伍,氣相求,味相同,功相近,抱團取暖,溫胃散寒,行氣止痛,調和胃腸,行氣散寒止痛作用較強。寒凝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小腹冷痛等及下焦虛寒所致的女性痛經皆有效。
【沙參 麥冬 石斛】
沙參甘寒,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麥冬甘寒,養陰除煩,益胃生津;石斛甘寒,滋陰除熱,養胃生津。三藥合用,養陰益胃,生津潤燥之力更強。中醫有“甘藥養胃”之説,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吳瑭重視胃陰,創甘寒潤降、清養胃陰之法,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臨床所見口乾舌燥、不思飲食、煩躁不寐、胃脘痞滿、便秘不暢、舌紅少苔等屬胃陰不足津虧者用之皆效。臨證決不可拘于脾胃多虛寒而忽略胃陰虧虛之證。
【吳茱萸 川楝子 木香】
吳茱萸辛熱,散寒止痛,疏肝下氣;川楝子苦寒,行氣止痛;木香辛苦微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三藥配伍,辛散苦降,寒熱相佐,增強順氣散寒止痛之力。苦寒性降,泄肝降逆,但川楝子有傷肝之嫌,木香有減輕川楝子對肝損傷之效。常用於脘腹脹滿、脅下隱痛、小腹冷痛,療效滿意。曾治一例小腹涼隱痛,中西藥久治未愈,影像及檢驗等無任何陽性指標的患者,用以此藥物為主的加減導氣湯予以治療而取效。
【烏賊骨 浙貝母 煅瓦楞子】
烏賊骨鹹澀溫,制酸止痛,收斂止血;浙貝母苦寒,消火散結,宣泄化痰;煅瓦楞子甘平,消積散瘀,制酸止痛。三藥相伍,制酸止痛,化痰消積,收斂止血,為制酸之要藥。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潰瘍所見燒心、泛酸、出血等均有一定療效,臨證要善於辨證,並與相應方藥配伍其效更佳。
(作者:李芳 王曉琳 郝宇)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