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23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頭頸部
 

胸腹部
 

背腰部
 

上肢部
 

下肢部
 
刮痧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人們就能運用苧麻作為刮痧工具以治療痧症。《痧脹玉衡》《理瀹駢文》《松峰説疫》《串難外編》《雜病源流犀燭》等古代醫籍中均有不少篇幅論述刮痧療法,近代用刮痧治療多種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醫學工作者還對刮痧的治病機理做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並在刮痧的工具及操作技巧上均有較大的改革與創新。由於此種療法療效確切,立竿見影,又能就地取材,操作簡單,易學易會,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民間廣泛流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刮痧療法是以中醫臟腑學説、經絡學説中的十二經脈理論、十二經皮部理論、經筋學説理論為指導。用銅錢、湯匙、硬幣、水牛角板等邊緣光滑之物,沾上植物油或清水等介質。在人體某部皮膚上反覆刮拭、摩擦,以刺激五臟六腑與體表皮膚相關的對應經絡穴位,使腠理疏通,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周身氣血通暢,陰陽調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據現代有關資料報道,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刮痧首先作用於神經系統。人體皮膚有數不清的神經末梢,在對皮膚進行刮治時,可以借神經傳導,通過大腦加強人體的保衛機能。其次是迴圈系統,通過刮痧,可使血液回流加快,迴圈加強,毛細血管滲出液自行吸收,增加人體抵抗能力。在臨床中刮痧部位大多為氣血匯聚之所,該處皮膚可能隱藏著某些免疫功能較強的免疫組織,由於人們的手足平時很少觸及這些部位,致使這些免疫組織中的免疫細胞經常處於休息狀態,通過刮痧刺激該處的免疫組織,促進了該處的血液迴圈,受到刺激的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可散佈到全身各處,使病變的器官、細胞得到營養和氧氣補充,恢復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總之,刮痧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已廣泛運用於臨床和人們的自我保健治療。
古代醫學文獻和現代醫學資料顯示,論述刮痧部位等方面的資料比較零亂,部位不統一,區域不開闊,治療範圍狹窄,從而影響了刮痧療法的研究與發展。筆者在參考古代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臨床反覆觀察,不斷總結經驗,將刮痧部位劃分為頭頸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下肢部共5部。每部又分為若干區,每區以穴位作為刮痧的起止點,這種分部分區刮痧法,定位準確,分佈合理,論述系統,操作者易學易記,易掌握,十分方便實用,而且大大拓寬了刮痧的治病範圍,現介紹如下。
【頭頸部】
頭頸1區:位於頭維至太陽穴部位。功效:疏風清熱,解表鎮痛。主治:頭痛,發熱,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高血壓等。
頭頸2區:位於上星至印堂穴部位。功效:清熱鎮痛,醒腦通竅。主治:頭痛發熱,鼻疾,眩暈,前額痛等。
頭頸3區:位於上星、百會、風府連線部位。功效:健腦提神,疏風清熱。主治:頭痛,眩暈,中風,中暑,健忘,失眠,休克,子宮脫垂等。
頭頸4區:位於風池至肩井穴部位。功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通絡鎮痛。主治:頭痛,頭暈,頸椎病,咳嗽氣喘,嘔吐呃逆,肩背痛,鼻出血等。
頭頸5區:位於廉泉(喉結上方凹陷處)至天突穴部位。功效:清熱解毒,降逆平喘,通絡散結。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咽異感症,呃逆等。
頭頸6區:位於翳風至缺盆部位。功效:通經活絡,宣肺降逆,疏風清熱。主治:耳疾,下頜關節痛,氣喘咳嗽,上肢疼痛,頸項強痛等。
【胸腹部】
胸1區:位於天突至劍突部位,功效:降逆平喘,疏肝理氣。主治:咳嗽氣喘,嘔吐,呃逆,胸肋脹痛,心絞痛等。
胸2區:位於胸骨兩側2至5肋間隙部位。功效:疏肝理氣,止咳平喘,主治:胸肋痛,胸悶心悸,咳嗽氣喘,肋間神經痛等。
腹1區:位於劍突沿11肋下緣至腋中線部位。功效:疏肝理氣,活血鎮痛。主治:脘腹痛,呃逆,嘔吐,咳嗽氣喘,肝脾腫大等。
腹2區:位於劍突至神闕(肚臍)部位。功效:健脾和胃,行氣鎮痛,主治:胃脘痛,腹脹,腹瀉,呃逆,胃下垂,消化不良,嘔吐,食少等。
腹3區:位於神厥至曲骨(陰毛際凹陷處)部位。功效:溫陽益氣,調經止痛。主治:陽痿遺精,前列腺肥大,月經痛,帶下病,不孕症,疝氣,腹痛,腹瀉等。
腹4區:位於天樞至關元穴部位。功效:行氣鎮痛,溫陽利水。主治:腹痛腹瀉,腸鳴,水腫,小便不利,陽痿,早泄,痛經等。
【背腰部】
背腰1區:位於大椎至天宗穴部位。功效:通經活絡,解表清熱。主治:肩背痛,項強,上肢痛,發熱,咳嗽等。
背腰2區:位於大椎至骶椎(脊柱正中線)部位。功效:補虛通陽,安神定志。主治:脊柱強直疼痛,頭痛,發熱惡寒,眩暈,腰痛不孕,尿閉,痔疾,小兒驚厥等。
背腰3區:位於大椎至骶椎正中線旁開1.5寸部位。功效:調理脾胃,溫腎壯陽,疏風解表。主治:頭頸強痛,惡寒發熱,身痛,腸胃疾病,陽痿,早泄,腰背疼痛等。
背腰4區:位於肩胛崗上至崗下部位。功效:通經活絡,祛風除濕。主治:肩胛疼痛,心絞痛,肘痛,肩臂痛等。
背腰5區:位於背部3至9肋間隙部位。功效:溫經散寒,疏肝理氣。主治:頭痛,肩背痛,胸肋痛,上腹部痛,心絞痛等。
【上肢部】
上肢1區:位於肩髃至曲池穴部位。功效:祛風鎮痛,通絡解痙。主治:肩肘關節疼痛,頸痛項強,上肢麻木等。
上肢2區:位於肘窩部位。功效:疏風清熱,調暢氣血,排穢解毒。主治:頭痛,發熱,項強,眩暈,肩背痛,肘關節痛,休克,胸痛,痧症等。
上肢3區:位於曲池至陽池穴部位。功效:鎮靜安神,開竅泄熱,理氣和胃。主治:肘臂痛,高血壓,頭痛發熱,胸悶氣急,心絞痛,失眠,噁心嘔吐,熱性病等。
【下肢部】
下肢1區:位於承扶至委中穴部位。功效:壯腰補腎,強筋壯骨,通絡鎮痛。主治:腰酸背痛,下肢麻木,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骶尾椎部痛等。
下肢2區:位於膝關節腘窩部位。功效:通絡鎮痛,強腰補腎。主治:腰腿痛,熱性病,遺精,膝關節痛,腿肚抽筋等。
下肢3區:位於環跳至風市穴部位。功效: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強筋壯骨。主治:急慢性腰痛,下肢麻木,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等症。
下肢4區:位於足三里至解溪穴部位。功效:健脾利濕,通利三焦,調氣止痛。主治:腸道疾病,消化不良,痰多眩暈,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下肢5區:位於陰陵泉至三陰交部位。功效: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舒筋通絡。主治:胃腸道疾病,月經痛,帶下病,失眠,心悸,肩臂痛等。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