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靄祥:精調古方祛“毒瘀”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周靄祥,1926年4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原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從醫60餘年,是我國著名中醫、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專家,在治療血液病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行業內具有廣泛的影響。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教授周靄祥,從事血液病研究60餘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青黃散治療白血病,在單純使用中藥復方治療白血病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就,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尤其是他在國內最早報道(1999年)單純使用含砷中藥復方青黃散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完全緩解、並長期生存20年以上,為後來含砷雄黃製劑廣泛用於惡性血液病(特別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白血病“毒瘀”為因】
周靄祥認為,白血病的病因,不外有害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因素,中醫統稱這些因素為邪毒。邪毒入血傷髓,産生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而出現貧血、發熱、骨痛、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髓有核細胞及幼稚細胞增多、舌質紫暗、皮膚瘀斑等症狀和體徵。毒和瘀是白血病主要的病理因素,治療應當解毒化瘀。
【研製青黃散膠囊】
青黃散在古代醫書《世醫得效方》和《奇效良方》中均有記載,由青黛與雄黃組成,具有解毒涼血、散瘀消積之功效。其中青黛味鹹性寒,入肝經,可消腫散瘀、涼血解毒。青黛含靛藍、靛玉紅、蛋白質、鞣酸及無機鹽等成分。雄黃味辛溫,可解百毒,消積聚,化腹中瘀血。雄黃成分主要含二硫化二砷(As2S2),並夾雜少量三氧化二砷(As2O3)及其他重金屬鹽。
周靄祥認為青黃散適用於治療白血病,他根據患者病情及個體差異,將青黛與雄黃分別按9:1、8:2、7:3三種比例,研末後混勻裝膠囊,製成青黃散膠囊,每個膠囊重0.3克。選擇性治療劑量:每日6~12克,分3次飯後服;維持劑量:每日3~6克。
在此理論指導下,他于1981年,在國內首先報道青黃散(青黛:雄黃=9:1)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25例,完全緩解率達到72%,總緩解率為100%。1985~1999年,又繼續用青黃散(青黛:雄黃=8:2)治療慢粒86例,完全緩解率72.09%,總有效率97.67%,明顯優於當時臨床應用的西藥如靛玉紅、馬利蘭等,尤其是白細胞下降、脾臟縮小以及起效時間較西藥為快。
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青黃散對正常造血無明顯不良影響,提示青黃散對白血病細胞有選擇性抑製作用。1998年,對接受青黃散治療的慢粒患者進行了隨訪,有6例患者長期存活超過10年。
為研究青黃散治療白血病的機理,周靄祥和同事一道研究了青黛與雄黃按9:1比例製成的酒提液對白血病模型小鼠L615和S180細胞的DNA和RNA合成影響。實驗結果證實,青黃散對L615和S180細胞DNA、RNA合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提示該藥治療機制可能與抑制細胞DNA、RNA的合成相關。
他還認為,雄黃中含有砷,砷與細胞內的巰基(-SH)結合,可以導致細胞凋亡。進一步研究證實,青黃散能使白血病細胞發生變性壞死,通過核的變性,導致白血病細胞發生凋亡。
【治療體會】
周靄祥提出,青黃散治療白血病效果好,發生療效快,副作用較輕,尚未發現有骨髓抑制者,而且價廉,藥源廣,適用於廣大農村;對血小板抑制不明顯,可使血小板低者上升,多者下降。青黛的副作用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便血。但雄黃與青黛配合,利用雄黃之辛溫,可對抗青黛之鹹寒,以減輕上述副作用。
青黃散的毒副作用,主要為消化道反應和皮膚色素沉著,很少出現周圍及中樞神經毒性和心臟毒性等。但應用青黃散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及飯後服用,可減輕胃腸道的反應。定期使用二巰基丁二酸鈉或二巰基丙磺酸鈉可防治砷中毒。
治療初期有的患者白細胞繼續上升,如堅持治療,白細胞可迅速下降;由於青黃散對骨髓抑制弱,緩解後常需用維持量。久服者需注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出現不正常者及時停藥並解砷毒。
【典型病案】
李某,男,20歲。1977年6月10日初診。
主訴:疲乏無力2年余,白細胞增高20余天。患者于1977年5月因鼻腔流血不止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血白細胞增多,經骨穿診斷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要求中醫治療而來。就診時自覺疲乏無力,查:脾大平臍;舌質淡胖,舌苔薄白,診脈弦沉。血常規:WBC:94.2×109/L,Hb:120g/L,PLT:85×109/L。
西醫診斷: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中醫診斷:癥積,毒瘀互阻型。為本虛之體,復感邪毒,阻于血脈,則留瘀不暢而毒瘀互阻,結于脅下。
治法:解毒抗癌,活血化瘀。治以青黃散。
用藥:青黛120克,雄黃30克,混勻裝膠囊,日服6克。
復診:服青黃散2月後再診,脾縮至肋下僅及。血常規:WBC:4.6×109/L,Hb:100g/L,PLT:12×109/L,治療有效。察其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脈沉細。患者年輕,正氣尚存,在青黃散基礎上加用活血逐瘀之品,以膈下逐瘀湯破血逐瘀、益氣軟堅散結。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0克,丹參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鱉甲15克,生牡蠣30克,山慈菇10克,黃芪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日1劑。
患者服藥1月後血象恢復正常,原方略作加減,服用半年後,骨髓完全緩解。隨訪至2000年,停藥已10年,存活23年。
【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屬“癥積”。證為毒瘀互阻,治以解毒抗癌、活血化瘀。青黃散具有解毒涼血、散瘀消積之功,故治療後收良效。患者就診時為巨脾,其病機是邪毒伏于髓內引起血瘀,致氣虛血虧,“氣塞不通,血壅不流”。正氣不足為本,邪毒致瘀為後天之標,在正氣仍存、邪毒伏髓之時,當祛其標實為先,故應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達到“去其所實,氣血復生”的目標。
(作者:胡曉梅 全日城)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