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草藥》背後的故事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山西省在文革期間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完成了一部水準高、繪畫精美的《山西中草藥》書籍的編撰,實屬不易。作為一名中草藥工作者,我懷著對前輩的敬意之心,拜訪了主持這一工作的離休老幹部張蔚興先生。張蔚興雖已86歲高齡,但他思路敏捷、記憶清晰,參與此書編撰的大部分人名都能記得,我坐在他對面聽他講述那發生在火紅年代的編書故事。

1969年全國的文化革命運動漸過了高潮,專業技術人員一心想做點具體事情,恰在這時部隊出版了一本中草藥的小冊子,受其啟發山西省衛生系統也想出一本中草藥的書。畢業于中國藥科大學(原南京藥學院),時任山西省藥檢所中藥組副組長的張蔚興先生受命承擔起了編書這一重任,成立編輯部並面向全省買馬招兵。許多單位主動請纓,眾多才子慕名而來。山西大學的李繼讚、史秉有、劉波、騰崇德;山西省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遺傳分所)的李才貴、劉天蔚、馬保琳、劉悅;山大一院的高雁忠帶來幾個人,要求一定要參加,於是國玉忠、李丁、趙耀青加入進來;山西省中醫學校的顧金城、張一兵、郭連奎等踴躍參與。

《山西中草藥》收載中藥447種、478味、處方1100余個、附彩圖302幅,每一種藥材他們都要拿到實物,大部分藥材品種都是親自採挖得到的,少部分是到産地購買的,302幅彩圖全是照實物描繪的。他們登霍山爬五台,上中條下陵川,住農家吃派飯,鞋磨破一雙又一雙,衣服挂爛一件又一件。為觀察復齒鼯鼠(俗稱寒號鳥)的生活習性,他們腰拴繩索挂壁崖間,設法捉住復齒鼯鼠帶回太原,令其趴在櫃子的玻璃上,讓畫師史秉有先生照著畫,這便是後來書上那只活靈活現的復齒鼯鼠彩圖。外出採集標本他們結伴或獨自出行;對於一時採不到的藥材,通過走訪選購獲得,比如説龍骨:山西省是龍骨的主産地,榆社、河曲、保德都出産,但是要找龍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説藥農們積累了不少經驗,有一順口溜“下雨不濕處,一定有龍骨”,那要等到下雨才便於尋找,下了雨到何處去找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龍骨這一品種就是到出産地購買的,是張蔚興和袁偉盛兩位先生一起去河曲、保德買龍骨。那裏的藥農們的龍骨都是整麻袋的,兩位先生就在裏面挑選有特點的,龍骨帶回太原後,請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老專家來鑒定。這些老專家一看購買回的龍骨就有點興奮,説:“不錯呀,還有一個三趾馬的牙化石。”作為遺傳學家,他們對早已絕跡的三趾馬讚嘆不已。

獾油是治療燒燙傷的一種良藥,山西有獾的分佈,為了讓畫師能更好地畫出獾的形態特徵,張蔚興先生去霍縣,住到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山裏。第二天兩個農民師傅帶著一條狗一同陪他去採藥,路上狗叫了起來,順著狗的叫聲望去,路上有一隻獾,獾一見人來就鑽到洞裏去了,農民師傅用帶杈的樹枝將獾捅出。為了能讓獾待在原地不跑,以便回程時再將其帶回,農民師傅就近找了一個小棍,將小棍橫在獾的嘴裏,棍子的兩端與獾的兩前腿綁在一起,再用樹皮將其固定在樹上。但就這樣,待採藥回來,獾還是不見了,這時狗又發揮了作用,狗在石頭縫裏找到了獾。

藥材的鑒定是一項重要工作,省生物研究所的劉天蔚等先生對標本要求嚴格,為了能滿足品種鑒定和畫師臨描,有的品種不止一次地去採挖。九節菖蒲便是例子,中條山是九節菖蒲的分佈地,他們第一次去採挖到了九節菖蒲,可是花季錯過了。九節菖蒲是早春冰雪將全部消融徹底時開花,為了能更逼真地表現九節菖蒲這一品種,他們第二年又去了一次,這次如願以償地挖到正在開花的九節菖蒲植株。為了確保書中的品種真實可靠,編輯人員本著原創的定位,誠實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奉獻給山西乃至全國中醫藥界同仁一本精美實用的工具書。

《山西中草藥》于1972年1月出版發行,它的出版是山西省中醫藥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在山西中醫藥發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全體編輯人員的科學態度在當今學術界仍具有現實的積極影響。

(作者:秦金山 山西省醫藥與生命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