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技術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3 內容來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醫藥
地區:中央
編號:Ⅸ-3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藥協會
中藥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藥要求將中藥材加工成中藥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藥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藥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必備工序。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藥傳統制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藥,生熟異治"是中藥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藥飲片炮製技術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藥炮製歷史久遠,相傳起源於神農時代。遠古時候,人們為使藥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藥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藥物,因此對藥物的毒性降低和調整藥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藥的炮製內容,且較好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
中藥炮製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西元前722年至西元1279年)是中藥炮製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西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西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現代(1912年以後)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
中藥的炮製前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藥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藥炮製方法。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藥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藥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時,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中國第一部藥書《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藥……有毒無毒,陰幹暴幹,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藥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藥物"有鬚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採。治削,極令凈潔。"由此可知,在漢代,人們對中藥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該書記載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與技術,在總結前人炮製技術的基礎上,又將整個中藥炮製的技術水準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其中蒸又分為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藥汁涂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浸、醋浸等,為臨床用藥的炮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寶貴經驗,其中的許多炮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唐代,中藥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説,"諸經方用藥,所有熬煉節度皆註腳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家藥典,標示有藥物炮製的方法,是炮製技術受到政府保護的開端。書中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如煨、燔、作蘗、作豉、作大豆黃卷等,並記載了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鐘乳、礬石、硝石等礦物類藥的炮製方法。
中藥的炮製在宋代發展較快,宋政府頒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設有炮製技術專章,提出對藥物要"依法炮製"、"修制合度",將炮製列為法定的制藥技術,對保證藥品的品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時代,中藥炮製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理論研究。如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用東垣用藥:"黃芩、黃連……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當歸酒洗取發之意,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等,均為有關中藥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
中藥的炮製在明代發展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炙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制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制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明確地指出中藥的效應貴在炮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設有炮製專項,繆希雍的《炮炙大法》,總結中藥炮製大法17種。
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制"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對有些炮製方法,還結合中醫理論加以探討。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製方法,在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清代專論炮製的書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張仲岩將歷代各家有關的炮製記載綜合歸納而成。該書詳細記載了232種炮製方法,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條目清晰,較為醒目。
目前,全國專門從事炮製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藥炮製技術處於萎縮的瀕危狀況。由於"現代"用藥方法趨於"常規化",傳統的"一方一法"的用藥模式已不復存在,許多特殊而又可産生特效的傳統炮製技術逐漸被遺忘。現存為數不多的身懷絕技的炮製老藥工對於自己經過長期工作總結出來的炮製方法秘而不宣,傳統的炮製技術面臨衰退甚至失傳的局面。相關部門對炮製技術的繼承和保護還不夠重視,在繼承和保護方面未採取具體措施,所以,中藥的炮製技術亟待得到保護。
相關傳承人:
李成傑 孫樹武 金世元 王孝濤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