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殘胃飲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3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徐景藩(已逝),男,1927年出生,江蘇省吳江市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1996年獲全國白求恩獎章,2009年獲首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出身中醫世家,自幼即隨父徐省三學醫,秉承家業,後又拜江浙名醫朱春蘆為師,弱冠懸壺鄉里。從醫七十載,博覽群書,精通醫典,前後跟隨孟河馬培之傳人馬澤人、吳門曹氏傳人曹鳴高、孟河名醫脾胃病家張澤生、肝病大家鄒良材等名家大家,悉心學習,博採諸家眾長,尤其對吳門和孟河醫學有深入研究,中西並融,學驗俱豐,在脾胃和肝膽病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創立了許多學術觀點和診治方法。對食管病創“藕粉糊劑方”臥位服藥法;治胃病主張從三型論治;創“殘胃飲”治療殘胃炎症;治潰瘍性結腸炎,創“連脂清腸湯”內服加“菖榆煎”保留灌腸法。脾胃病治療重視疏肝理氣,用藥注意剛柔相配、升降相須等。

組成:炒白術10克,炒枳殼10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柴胡6克,五靈脂6克,石見穿10克,刀豆殼15克,柿蒂10克。

功能:和胃消痞,降逆通瘀。

主治:殘胃炎症。具有胃脘痞脹、隱痛、口苦、飲食減少、乏力等症狀。

方解:白術甘苦,有補益脾胃,燥濕和中之功。白芍苦酸,入肝脾經,與白術同用,也能補益脾胃,亦且緩急止痛,養血柔肝,使柴胡、香附等疏肝抑木之品不致有損胃氣。枳殼下氣行滯而消痞脹,一方面與白術同用,取“枳術丸”之義,寓通于補,通補兼施,另一方面配柴胡,升清降濁,使脾胃調和,痞滿得除。五靈脂是治療胃脘久痛入絡的良藥,與香附同用又名“五香丸”,則氣血兼行,通氣滯而行瘀,配石見穿散瘀活血定痛。石見穿清鬱熱而行瘀醒胃,刀豆殼、柿蒂和胃降逆下氣。綜合全方,具有益氣和胃,疏利降逆、行氣化瘀的功用。

加減:兼濕盛者,加藿香、佩蘭、制川樸;兼鬱熱者,加黃連、大貝母、蒲公英;偏于中虛氣血不足者,加太子參、淮山藥;兼陰虛者,加麥冬、石斛;兼食滯者,加炙雞內金、焦建曲、麥芽;噁心嘔吐者,加炒竹茹、橘皮;血瘀明顯者,加紫丹參、桃仁、制大黃;胃鏡檢查見有膽汁反流可加丁香,徐景藩教授認為丁香與柿蒂相伍,有助於改善反流。

臨證備要:殘胃炎症多見於胃次全切除術後,尤其是畢II式術後,因胃竇切除後幽門功能喪失,以致膽汁反流,胃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壞而産生炎症,或使原有慢性炎症加重。胃中食物停留過短且影響腐熟之功能,以致精微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胃升降失司,胃絡瘀阻。病機以中虛氣滯瘀阻為多,若不及時而恰當地加以治療,其虛益甚,瘀阻日深,健康狀況日衰,有形成惡變之勢。上方1個月為1個療程,可根據病情服用1~3個療程,治療效果以潰瘍、慢性胃炎手術後的殘胃炎較好,畢I式優於畢II式。胃癌術後可能尚遺留病根,有的甚至潛在轉移病變,療效略欠。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