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苗醫文化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1-12  內容來源: 網際網路

我國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居住在以湘西為中心的東部片區、以黔東南為中心的南部片區及以黔、滇、川邊區的西部片區。由於語言、生活、習俗的差異形成了區域間的文化差異,活躍在各個文化圈的醫藥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醫藥文化圈。

一、東部苗醫文化特色 此區主要以歐氏、唐氏、龍氏的苗醫學術觀點為主。

湘西鳳凰縣苗醫歐志安將鳳凰縣苗醫整理歸納了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苗醫四大特色:命名的民族性、分類的特殊性、加工炮製的簡易性、配方的靈活性。二是苗醫的四大特點:巫醫一家、醫藥一家、醫護一家、醫武一家。三是苗醫疾病的四大門類:內科、小兒科、外科、婦科。四是在臨床病症上分“英”和“養”兩大類疾病。

唐永江先生整理的貴州松桃苗醫學術體系認為:苗醫在診斷上強調“望、聽、聞、脈、摸”的五法診斷;在治療上主張兩綱、兩病,即冷病和熱病;臨床疾病上,整理出三十六經,七十二症,四十九翻,小兒十二胎病,新生兒十二抽病及七疔八癀、花、瘡、四龜病(腫塊)等多種皮膚及腫瘤疾病。

龍玉六苗醫學術體系是在苗族生存哲學指導下的苗醫藥基礎理論、醫學臨床、苗藥學及養生保健等。他強調一切事物由物質、能量和條件組成,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學。人文人體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都與生存哲學密不可分。

二、中部苗醫文化特色 中部苗族醫藥文化主要集中在黔東南,代表人物為陸科閔。

陸科閔先生對黔東南地區苗醫藥深入調查研究後總結其主要特點有:在診斷上對疾病強調兩綱(冷經、熱經),五經(冷經、熱經、半邊經、慢經、快經),三十六症,七十二病。遵循先辨冷熱,再辨五經中何經、三十六症中何症、七十二病中何疾的辨證原則。在治療原則上採用冷病熱治、熱病冷治兩大原則;在治療方法上採用內外兼治、以內為主、輔以外治等方法。

三、西部苗醫文化特色 西部苗族醫藥文化較為分散,但也有其區域特色。診斷上分六望看病,即望氣色、指甲、指紋、三關、形象、手相。其中雲南苗醫把致病因素分為毒、虧、傷、積、菌、蟲六種。治則為:熱藥治冷病,冷藥治熱病,和藥補體質治身體虧損病。傳統療法有自然療法和傳統外治療法。外治法有捶打、砭針、刮痧、竹簡拔罐、按摩、針刺療法等。

三大苗族醫藥文化圈各自有其區域特色,也有其共同特點和相互間的有機聯繫,三者共同構建了中國苗醫理論體系框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苗醫學。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