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醫學】陰虛有熱致尿頻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2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驗案賞析】

趙某,女,53歲,2011年7月16日初診。

主訴:尿頻、尿熱感1個月。

症候:尿頻,尿灼熱感,飲食、睡眠可;苔白厚有裂紋,脈滑數。另,左手指麻木4個月;1989年患紅斑狼瘡,服藥控制穩定。

經絡診察:手太陰經、少陰經、手太陽經異常。

辨經:病在少陰經。

選經:以足少陰經為主,加任脈募穴。

選穴:針中極、照海、左復溜。

二診:尿頻、尿熱症減。取中極、照海。

三診:尿頻已好。再取中極、照海鞏固療效。

療效:共治療3次,屬臨床痊癒。

【醫案解讀】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曰:“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膀胱與腎為表裏,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溲便也。腎氣通于陰,陰津液下流之道也。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則腑臟不和,致腎虛而膀胱熱也。”

此病例的症候與經絡診察互參説明少陰“樞”的功能有障礙,致使熱邪內閉;少陰“樞”異常引起太陰不能“開”,而致水濕停留。濕和熱混合導致濕熱下注于下焦,故尿頻、尿熱,屬於足少陰經的病變。尿頻,舌苔白厚,脈滑,加上手太陰經異常,説明太陰氣機亦有障礙,引起濕氣停留(太陰主水氣的運作)。舌有裂紋,提示熱已傷陰或患者有陰虛體質。

陰虛同時有熱證説明陰陽不調,故取調整陰陽平衡的照海,其穴名指腎的真陽為水中之火,即需要足夠的腎陰才能平衡陰陽(《針灸穴名解》)。本穴既能滋陰補腎,又能通調二便,故常用於治療泌尿係疾病。

照海不僅為足少陰經的腧穴,能調利下焦,滋陰瀉虛火,它亦為陰蹺脈的交會穴。陰蹺脈主內臟肌肉運動平衡,故照海穴又能調整內臟各器官的蠕動,包括泌尿系統器官平滑肌的蠕動。

動物實驗證明,照海穴能加強輸尿管蠕動(《針灸穴名解》)。《針灸聚英》中對照海穴列出的主治也包括“小便淋瀝”。中極為膀胱的募穴,通于足三陰經,能利下焦,祛膀胱濕熱。

多數針灸醫生因習慣往往會直接取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來治療尿頻、尿熱。但如熱證為陰虛引起或患者本身有陰虛體質,加上經絡診察發現足少陰經異常者,必須滋陰補腎,而陰經偏補,取與足太陽相表裏的足少陰腎經照海穴更為適合。如尿頻、尿熱由實熱引起,可取相關的陽經來瀉實熱,即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更為適合。

一診針刺治療時,照海針感差,加復溜。復溜在有些情況下能夠代替照海的功能(滋陰等),即當一個腧穴針感差時可取同經的鄰近腧穴。二診治療仍取中極、照海,加上左尺澤。患者另外一個主症為左手拇、食、中指麻木,所以取左側尺澤,而作為手太陰經的合穴尺澤也能調整太陰氣機來祛濕,對尿頻的主症也有好處。

(作者:周珂 王莘智)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