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惠桃:分期辨證克頑痹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2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顧名思義,“頑痹”可以理解為“頑固不化的痹症”,與現代醫學中“類風濕關節炎”的表述相似,都以關節畸形,活動障礙,治療效果不如人意為主要特徵。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曠惠桃懸壺濟世40載,長期致力於風濕免疫系統疾病的治療,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筆者現將其治療頑痹的策略概述如下,以饗同道。

復發期——溫通宣散以驅其邪

頑痹常反覆發作。清•陳念祖指出:“深究起源,自當以寒與濕為主。蓋風為陽邪,寒與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鬱滯而為痛。是痹不外寒與濕,而寒與濕亦必假風以為帥,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談也。”故其發病常因感受風寒濕邪,困鬱肌表,陽氣被鬱,痹而不通,可出現關節疼痛,伴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

此時只有通過開腠發汗,宣散肌表之風寒濕邪,使陽鬱得通,氣血暢行,痹痛方止。曠惠桃提出治療此期當以溫陽(經)散寒為要;而溫經散寒之藥,首推烏頭、附子,大辛大熱,氣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強。

張某,女,42歲,2012年11月20日初診。

主訴:全身反覆冷痛4年,加重1月。患者就診時以左上肢、左大腿冷痛明顯,天氣變冷時痛劇,晨起全身皮膚刺痛;全身乏力,易出汗,頭暈,納差,寐欠佳,二便可;舌暗苔白,脈沉細澀。

診斷:頑痹,陽虛寒痹。治擬溫陽益氣,散寒除濕法,施以烏頭湯合三附子東加味。

組方:制川烏6克,麻黃5克,白芍10克,黃芪30克,附片10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西洋參10克,威靈仙10克,安痛藤10克,全蝎5克,地鱉蟲10克,炙甘草10克。7劑,加蜜沖服。

同時以麻黃10克,桂枝20克,羌活20克,獨活20克,川烏12克,草烏9克,紅花10克,蘇梗20克,艾葉10克。7劑,煎水外敷左上肢和左大腿。

復診:症狀減輕,但感背部冷痛,行經期冷痛,納可,二便調,舌苔白,脈沉細。上方加吳茱萸5克,桂枝10克。14劑,同時繼以上外洗方煎水泡澡。2周後下肢冷痛明顯減輕,亦無行經期冷痛感,上方去川烏、麻黃、全蝎,再服6周,無痛感。

【按】:頑痹發生,常與風寒濕邪鬱阻經絡關節,氣血不行,經絡不暢有關,故用藥以溫通宣散為要。附子、烏頭為辛溫散寒之良藥,上例所用之烏頭湯合三附子湯溫經散寒,助陽除濕之功倍增;再以補脾實衛,益氣固表之玉屏風湯含于其內,更加祛濕搜風通絡的蟲藥入方,則全方剛柔並濟,溫散宣通;達邪外出,且不傷正。

緩解期——溫補脾腎以扶其正

頑痹處於緩解期時,本虛標實是其病機特點,臨床仍可見關節腫脹,屈伸不利,偶有疼痛。該病日久,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風寒濕邪痹阻脈絡,更困阻脾陽,流注關節,此期治療當注重溫補脾腎以扶其正,補肝疏肝祛其邪。

曠惠桃認為獨活寄生湯具有上述基本作用,並在此基礎上臨證加減,可以取得較好療效。

趙某,男,60歲,2012年10月31日就診。

主訴:周身關節肌肉疼痛、畏寒,反覆30餘年。就診時全身肌肉關節酸痛,畏寒,胸悶,稍感氣促,神疲睏倦,多夢,頭昏沉,納可,夜尿頻多,5~6次,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弦。

診斷:頑痹,肝腎虧虛,脾陽不振。治擬補肝腎,溫脾陽,施以獨活寄生東加味。

組方:獨活15克,桑寄生30克,黃芪2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肉桂3克,茯苓2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山藥30克,制附片10克,丹參15克,威靈仙10克,仙茅10克。14劑。

復診:服藥後胸悶氣促、頭昏沉等症消失,周身疼痛較前減輕,但仍畏寒,夜尿1~2次;舌淡苔薄白,脈細澀。上方去茯苓、附片、丹參、仙茅,加姜黃10克,安痛藤30克,加重黃芪至30克;再14劑後已無明顯畏寒感,周身疼痛明顯緩解,繼續自服後方。

【按】:頑痹雖處於緩解狀態,但肝腎已虧,脾虛不運,內外之邪伺機而動,治療當以扶助正氣為主,兼以祛邪。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其功能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內蘊所致關節屈伸不利,冷痹日久不愈。方中各藥聯用,本已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在此基礎上再加強溫補脾陽,使固本祛邪之力更強,久病得舒。

畸形期——散結通絡以祛其瘀

頑痹常有關節畸形表現,多因風、寒、濕邪留注經絡,日久氣血損傷,化為敗瘀凝痰,壅阻經絡所致。治療當以散結通絡為要,曠惠桃研究發現一般驅風除濕之品均難奏效時,必須用蟲類藥透骨搜風,方有效驗。

鄒某,女,57歲,2013年3月7日就診。

主訴:雙上肢關節腫痛6年,右手指關節變形1年,加重1周。就診時雙上肢關節僵硬疼痛,屈伸不利,麻木,雙手晨僵,夜間及受涼後明顯,右手中指關節呈梭形腫脹,周身酸脹,脅肋不適,伴乏力腿軟,尿頻,色淡黃,大便2天1次;舌淡苔白稍膩,脈細澀。檢查:類風濕因子:82.7IU/mL,C反應蛋白:22.0mg /L,抗“O”:487IU/mL,血沉:89mm/h;雙手X片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改變”。

診斷:頑痹,證屬肝腎虧虛,寒濕阻絡;治擬補肝益腎,驅寒除濕通絡。

組方: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秦艽10克,桂枝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黃芪30克,甘草5克,鱉甲10克,威靈仙10克,烏梢蛇10克,虎杖10克,忍冬藤15克,姜黃10克,制川烏10克。7劑。

復診:肩手疼痛、雙手晨僵、脅肋不適、乏力腿軟、尿頻及苔膩等症狀明顯好轉。但覺雙膝、雙足跟疼痛,不腫,行走脹痛,雙下肢酸軟無力,雙肩稍痛,手麻,偶有潮熱汗出,喜冷飲,納可,寐欠安,二便調,舌紅苔白,脈細弦。檢查:類風濕因子:47.4IU/mL,C反應蛋白:12.0mg /L,抗“O”:364U/mL,血沉:51mm/h。

以上方去虎杖、忍冬藤、姜黃、制川烏,加骨碎補15克,天麻10克,青蒿10克,海風藤20克,全蝎3克,僵蠶10克。

14劑後訴周身關節已無明顯疼痛,活動自如,僅遇天涼稍感晨僵,未見明顯潮熱盜汗。

按:頑痹之關節畸形,多為痰瘀痹阻關節經絡,損骨傷筋所致,其痼結根深非單獨草木之品所能奏效,而蟲類藥性偏辛鹹,辛能通絡,鹹能軟堅,擅長搜剔脈絡當中風寒濕邪,有驅寒蠲痹、攻堅破積之效,用於痰瘀痹阻,凝滯不除,遷延日久的頑痹,可獲良效。

曠惠桃研究認為,主要由蜈蚣、全蝎、烏梢蛇等藥物組成的三虎丸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但蟲類藥性燥,有破氣耗血傷陰之虞,故配以益氣養血之品,既可引藥入血,又能矯其燥血之弊。本方中重用黃芪,就可補氣走表,引藥直達病所,而當歸、白芍可養血活血,防血燥妄行。

急重症——中西醫結合以控病痛

頑痹發生急重症時,應該運用一切手段,儘快控制患者的痛苦。曠惠桃指出:中西醫治療風濕性疾病各有所長,西藥針對性較強,起效較快,但毒副作用較大,病人依從性較差;中藥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自覺症狀,作用持久,容易被患者接受,但起效較慢。中西醫結合,能快速持久地控制患者痛苦,改善急重症狀。

李某,女,49歲,2013年1月13日就診。

主訴:周身關節疼痛3年,加重半月。患者就診時左手中指、無名指關節腫痛劇烈,活動受限,晨僵>1h,左膝關節冷痛,乏力,精神差,舌暗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緩。化驗尿酸:87umol/L,類風濕因子:117.32IU/mL,抗“O”:462IU/mL,C反應蛋白:27.0mg/L,血沉:47mm/h,白細胞:10.35×109/L。

診斷:頑痹,證屬氣血虧虛,瘀血阻絡,治擬補益氣血,祛瘀通絡。

組方:黃芪30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通草5克,細辛3克,葛根10克,桑枝10克,牛膝15克,威靈仙15克,烏梢蛇15克,全蝎5克,甘草6克。14劑。同時予甲氨喋呤7.5mg,每週1次,雙氯芬酸鈉緩釋片0.1,每日1次。

2周後患者關節腫痛減輕,關節僵直感明顯好轉,亦無明顯乏力感,囑其繼服甲氨蝶呤2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1周,原方去全蝎,加骨碎補15克,白芥子10克。服藥9周後,諸症緩解,已無明顯晨僵,四肢關節腫痛消失,生活如常人。

【按】:頑痹日久,發病緩急交錯,發生急重症時,採取中西醫結合的策略來治療,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之效。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