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醫學】靜脈曲張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1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病案】
高某,女,52歲, 2013年7月24日初診。
主訴:右小腿腫脹3年余。
症候:近3~4年右小腿內側出現靜脈曲張,並逐漸加重。診時右小腿腫脹、近期有加重,穿彈力襪。平時後背、下肢怕涼;著涼後大便頻、易急躁,多夢。舌暗,苔薄白,脈沉細滑。右下肢輕度水腫。
經絡診察:太陰經、厥陰經、少陰經、陽明經、少陽經、足太陽經異常。
辨經:病屬太陰經、少陰經。
選經:太陰經、足少陰經。
選穴:針右側尺澤、陰陵泉、血海、復溜。
二診:針刺後自覺右小腿腫脹明顯減輕(緩解近六七成),疼痛轉輕,晚間抬高下肢已可緩解腫痛感,但仍覺雙足冷。察:太陰經、足厥陰經異常。取右側太衝、太白、陰陵泉、曲泉。
三、四診:右小腿腫脹疼痛繼續減輕,雙足冷較前明顯好轉。察:足太陰經、手太陰經、手厥陰經、足厥陰經、手太陽經異常。取太陰經、厥陰經,針右側太衝、曲泉、太白、陰陵泉。
針刺4次以後症狀減輕,屬顯效。
【醫案解讀】
本例靜脈曲張患者,經絡診察以足太陰經異常為主,靜脈曲張的部位亦屬於足太陰經。按經絡氣化理論,足太陰脾主統血,對血液的回流有影響,亦可化濕行氣,主管水濕的流動,不僅提供營養物,也吸收和排除廢物,能消腫脹。取尺澤、陰陵泉對穴,調理本經的氣機、行氣化濕,加血海行血,復溜滋養腎陰。針刺以後右下肢腫脹有好轉。
二至三診發現足厥陰經經絡異常,調理足太陰經、足厥陰經。足厥陰經主藏血,分配血液,跟靜脈血液的回流有密切關係。靜脈曲張不僅是氣滯血瘀的表現,也有正氣虛的病機。因此取原穴和合穴相配太白配陰陵泉,太衝配曲泉,溫陽益氣的同時能調節本經的氣機,有益氣活血的作用。故經治療腫脹的症狀明顯好轉。
(作者:王居易)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