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皮科】趙炳南從血論治銀屑病探源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9-1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從血論治理論溯源

中醫對銀屑病的研究歷史悠久,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幹癬”“白疕”“蛇虱”“松皮癬”“白殼瘡”等均與本病類似。而“白疕”病名沿用至今,成為本病的規範中醫病名。對於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內容逐漸豐富,明以前認為本病病因以外因為主,多認為與風、寒、濕、熱、燥、毒有關,如隋《諸病源候論》首先提出了幹癬的病因病機:“皆是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明以後,認為本病為內因外因共同致病。內因與血燥、血虛有關。如明《外科正宗》提出風癬、濕癬、頑癬、牛皮癬等“此等總皆血燥風毒客于脾肺二經。”清《醫宗金鑒》指出白疕“固由風邪客皮膚,亦由血燥難榮外”。清《外科證治全書》指出:白疕“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于血虛體瘦之人。”治療上注重祛風、潤燥、養血。由此可以看出,由於本病具有明顯的銀白鱗屑,故此認為與風、燥關係最為密切。

在古籍文獻中亦有對血熱的記載,如《血證論》血瘙:癬疥血點,血疙瘩,一切皮肉赤癢,名色不一,今統稱之曰血瘙,皆由血為風火所擾。火甚赤痛者,涼血地黃東加荊芥、蟬蛻、紅花、杏仁治之;風甚作癢者,和血消風散治之。此處記載的血瘙包括現代醫學的多種疾病,銀屑病當屬此列。

《趙炳南臨床經驗集》中記載了11例銀屑病醫案,從中可以理出趙炳南辨治銀屑病的思路。他遵循中醫外科首辨陰陽的原則,繼承了前人關於燥、熱、風等觀點,將本病分為血熱證及血燥證。他認為血熱是發病的關鍵病機。血熱的形成,是與多種因素有關的。可以因為七情內傷,氣機壅滯,鬱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心主血脈,心火亢盛則熱伏于營血。或因飲食失節,過食腥發動風之品,脾胃失和,氣機不暢,鬱久化熱,因為脾為水谷之海,氣血之源,功能統血而濡養四肢百骸,若其樞機不利則壅滯而內熱生。加之外受風邪或夾雜燥熱之邪客于皮膚,內外合邪而發病。熱壅血絡則發紅斑,風熱燥盛則肌膚失養,皮膚發疹,搔之屑起,色白而癢。

而血燥則多由病久耗傷陰血,或由風邪燥熱之邪久羈,陰血內耗,奪津灼液則血枯燥而難榮于外。

對於血熱型,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方用涼血活血湯(槐花、土茯苓、赤芍、丹參、雞血藤、紫草、茅根);血燥證,治宜養血潤膚,活血散風,方用養血解毒湯(當歸、雞血藤、威靈仙、土茯苓、蜂房、山藥、生地)。形成了“從血論治”的基本思路。

分析這兩型的基本方, 趙炳南都配合使用了活血藥物,所使用的涼血或養血藥物,也兼具活血作用。可見趙炳南認為本病的病機中存在血瘀。其中血熱證以熱瘀為主,由於血分鬱熱,燔灼血分,熱盛致瘀。而病程日久,耗傷氣血,氣不行血,導致經脈阻滯,氣血凝結,這就是因燥、因虛致瘀。在臨床上也常常見到皮損色暗,肥厚浸潤,頑固難消的病例,以血瘀為主要病理變化。故在其後的《簡明中醫皮膚病學》中,增加了血瘀證,方用活血散瘀湯(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白花蛇舌草、陳皮、鬼箭羽等),完善了從血論治白疕的辨治體系。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