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皮科】內治重濕重血 外治獨樹一幟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8-3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趙炳南(1899年~1984年)是我國中醫皮外科學界的泰斗,現代中醫皮膚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燕京中醫皮外科四大家之一,為發展中醫皮膚科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趙炳南勤研中醫經典,汲取前人經驗,結合臨證實踐,在診治皮科疾病的理法方藥方面有許多創新:創立了中醫皮膚科疾病辨證論治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了“濕滯”“頑濕”“血燥”等學説;研發了拔膏、薰藥、黑布藥膏等獨特療法;創制出115個療效顯著的經驗方。趙炳南的傳承者眾多,許多已成為我國著名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大家。

重視整體 首辨陰陽

趙炳南非常重視整體觀念,常説“皮膚瘡瘍雖形于外,而實發于內。沒有內亂,不得外患”。認為陰陽之平衡,衛氣營血之調和,臟腑經絡之通暢,與病損變化息息相關。辨證當首辨陰陽,趙炳南根據眾多病案,證實皮膚病的發病係陰陽不調,氣血失和所致。

比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症狀複雜、病情危重。趙炳南注重整體觀念,強調機體機能失調的基本狀態主要是陰陽、氣血失和,而氣滯血瘀,經絡阻隔是為發病之本。在治療上趙炳南教授常選用《證治準繩》之秦艽丸為基本方化裁,並根據不同階段辨證施治。其治則是以調理氣血、陰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基本法則。總的原則是扶正祛邪,調理陰陽,增強其體質,糾其“偏盛偏衰”病象。

找準病機 從濕入手

趙炳南認為“濕”與許多皮膚病有著密切的關係。趙炳南生前常謂:“善治濕者,當可謂善治皮膚病之半。”比如濕疹,其發病機理不外乎濕熱內蘊,或濕重於熱,或熱重於濕。在治療上,他慣用除濕胃苓湯,並根據熱與濕的輕重不同而加減化裁。

他把濕辨證為濕熱、濕蘊、濕毒、濕滯等不同的類型,每一類型又可細分為不同的證。如辨濕熱證,若熱大於濕,採用具有清熱除濕涼血功效的“清熱除濕湯”;若濕大於熱,則用具有除濕利水,涼血祛風功效的“除濕丸”。

從血論治 攻逐頑疾

趙炳南提出“血熱是機體和體質的內在因素,是銀屑病發病的主要根據”。銀屑病的發生是以稟賦和素體為根源,再由於其他多種因素而産生“蘊熱”。以此為基礎,或因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失節,或因治療失當等,致使熱邪向外發于肌膚並鬱積于“血分”形成“血熱”。銀屑病血熱證的中醫病機是“內有蘊熱,鬱于血分”。若病程日久,營血津液虧耗,則肌膚失養而成“血燥證”。若血受煎熬日久,氣血瘀結則成“血瘀證”。

三大療法 獨樹一幟

燕京趙氏皮科獨具特色。三大療法和外治系列外用方是該流派外治的精華。

熏藥療法:趙炳南在多年行醫中,常用此療傷法治療久不收口的陰瘡寒症、潰瘍等病。熏藥療法是把各種中藥壓碾成粗末,製成紙卷或藥香,亦可直接撒在炭火上,點燃後用煙熏。此療法具有除濕祛風、殺蟲止癢、消炎止痛、軟堅潤膚、回陽生肌等作用,包括有癬症熏藥方、子油薰藥方和回陽熏藥方等。

拔膏療法:趙炳南在傳統黑膏藥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和改進,逐步形成的一種皮科外治方法。拔膏經適當加熱後,可根據皮損的形狀和大小臨時攤涂,使用十分方便。拔膏療法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促進炎症吸收,軟化角質和瘢痕。此法具有拔毒提膿、通經止痛、破瘀軟堅、除濕止癢殺蟲之功。適用於尋常疣、胼胝、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神經性皮炎、毛囊炎、結節性癢疹、雞眼、甲癬、瘢痕疙瘩、顏面盤狀紅斑型狼瘡、白癜風、圓形脫髮、聚合型痤瘡及一切肥厚性角化型皮膚疾患。

黑布藥膏療法:黑布藥膏是趙炳南在行醫過程中收集的一個民間有效祖傳秘方,用於治療“背癰”等化膿性疾病。無論面積大小,或是很深的瘡面治愈後,瘢痕很小。此法具有破瘀軟堅、止痛、解毒、活血、消炎的功效,適用於瘢痕疙瘩、癤、癰、毛囊炎初起、乳頭狀皮炎等。

此外,趙炳南還創制了很多外治系列方如散劑系列、軟膏劑系列、油劑系列、酒浸劑系列、水劑系列、藥捻系列等。

藥力精專 靈活使用

清熱解毒藥:趙炳南所創解毒系列經驗方體現了清熱解毒藥的運用特點。首選蒲公英、雙花、連翹、地丁等。並常與涼血活血藥赤芍、丹皮、生地、白茅根、丹參等配伍。均體現了清熱解毒與涼血活血藥相配伍的原則,提高了臨床療效。應用生地炭與銀花炭相配伍是趙炳南教授慣用的解毒涼血藥組,因炒炭存性,色黑入血,引藥深入而解血分之毒熱,尤其是對於正氣受損,毒邪極盛,神志不清的病證。

對藥:趙炳南配方善於使用對藥,共奏良效。如:荊芥與防風,荊芥辛苦而溫,輕揚入氣分,驅散風邪,防風散入骨肉之風,宣在表風邪。白鮮皮與苦參,前者氣寒善行,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後者味苦性寒,祛風殺蟲,清熱利濕。刺蒺藜與威靈仙,前者辛苦微溫,輕揚疏散,入肝行氣血鬱滯,走肺治遍身瘙癢。後者辛散善走,性溫通利,既可散在表之風,又能化在裏之濕。三棱與莪術,前者破血中之氣,後者破氣中之血。五加皮與幹姜皮,前者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後者行于表則散風祛寒,走于裏則溫中和胃,主治偏于風寒的蕁麻疹。浮萍與當歸,前者散風解表于腠理,後者入血養血以和營,兩藥調陰陽,和氣血,治療慢性蕁麻疹。鬼見愁與鬼箭羽,功能活血破瘀,解毒散風,滋陰補腎,主治病久、反覆發作、濕熱毒內結、入血阻絡的紅斑性天皰瘡。姜黃連與姜厚樸,一寒一溫,清熱不過於苦寒,寬中理氣不過於走散。

引經藥:趙炳南非常重視運用引經藥。使用引經藥目的是為了使藥達病所,其中一是引向經脈;二是引向疾病所在。如皮損發于頭部,用藁本或川芎。面部用菊花、淩霄花。眼瞼部用谷精草。眉棱骨用白芷。鼻部用辛夷花。耳輪用龍膽草。口唇用芡實。

此外,趙炳南創制了內服系列方藥:如散風系列方、涼血系列方、解毒系列方、除濕系列方、活血系列方等。

近50餘年來,燕京趙氏皮科流派發表和出版了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對燕京趙氏皮科流派的治學思想、用藥經驗及特色療法等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已逐步形成了燕京趙氏皮科流派的學術特點與穩定的學術傳承方向和團隊,並在全國東西南北中不同區域設立了八家流派傳承工作站,希望本流派的學術經驗與特色技法能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並得以驗證和推廣。

【趙炳南常用組藥】

調和陰陽:天仙藤、雞血藤、首烏藤、鉤藤。

潤膚止癢:黑芝麻、胡麻仁、鬱李仁。

補中益氣:黃芪、黃精、黨參、太子參、佛手參、紅/白人參。

養陰涼血清熱:南北沙參、耳環石斛、生地炭、雙花炭、麥冬、天冬、黑元參。

活血破瘀:三棱、莪術、鬼箭羽。

清心火:蓮子心、連翹心、梔子仁。

養陰益腎,引火歸原: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車前子、覆盆子、肉桂。

消腫利水:葫蘆、仙人頭、水蔥、車前子。

除濕健脾:生白術、生薏苡仁、生扁豆、生芡實、生黃柏、生枳殼。

健脾燥濕:炒白術、炒薏苡仁、炒扁豆、炒芡實、炒黃柏、炒枳殼。

【壇主點評】

一個人能成為名醫,一+家學説能成為一個流派,不僅僅在於他的學術水準之高,有多少獨特的創見,還在於他是否根植于傳統醫學的土壤,是否完整地傳承了歷代先賢的經驗。趙炳南通曉中醫經典,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外科證治全生集》和《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趙炳南能從古代醫書中取其精華,融會貫通,頗多見解,更有創新。

成就一個學派,必須具有廣博如海的包容性,以積極的心態地吸收消化學習使用。 -----張蒼

(作者:曲劍華)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