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治痛經方辨析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8-2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痛經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歷代醫家有虛實寒熱之論,多以“不通而痛”與“不榮而痛”概括之。《傅青主女科》則以主症立法。將痛經分為經水忽來忽斷,時痛時止,經水未來腹先痛,行經後少腹疼痛,經水將來臍下先痛,其臨證實用指導明確。又以臟腑立論,強調肝脾腎衝任為病的觀點。治則以痛經肝為先,肝調經自和及扶正祛邪的原則。辨證立法明瞭,臨床常可收到很好效果,現辨析如下,與同道共商之。
經水忽來忽斷時痛時止
忽來忽斷者經行不暢也。時痛時止者經脈瘀滯也。傅氏雲:“是肝氣不舒也……婦人正當行經之時受風之吹,寒之襲,經水之道路為之閉塞。”可見此症主因是肝氣不舒,風寒侵襲。
症狀:經水忽來忽斷,少腹時有疼痛,甚則痛劇,經期寒熱互作,類似感冒,伴頭痛作嘔,伴乳房脹痛,舌邊紅少苔,脈滑澀。
治宜補肝之血,解肝之鬱,方以加味四物湯:當歸15克,川芎9克,炒白芍15克,熟地30克,焦白術15克,丹皮9克,柴胡3克,元胡3克,甘草3克。
重用熟地以大補陰血,又妙在治風先和血,血和風自滅。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經之風鬱,甘草、白術、元胡以利腰臍而和腹痛,入于表裏之間,通于經絡之內,辨治得法,臨證效佳,此常見於原發性痛經。
經水未來腹先痛
經行腹痛,痛在經前為熱,為實,故傅氏雲:“是熱結而火不化也。”實則是肝火太旺,“肝屬木,其中有火,舒則通暢,鬱則不揚,經欲行而肝不應,抑拂其氣而痛生。”此症屬肝鬱火旺之證。
症狀:月經先期而至,血下紫黑塊,煩躁易怒,所下經血自覺焚熱,經前腹痛拒按,腹痛較甚,伴頭痛,口苦口乾,舌紅少苔,脈左手寸關尺脈數有力。
治以宣鬱通經湯:當歸15克,炒白芍15克,丹皮15克,梔子9克,白芥子6克,柴胡3克,黃芩3克,香附3克,鬱金3克,甘草3克。
瀉肝之火用丹皮、梔子、黃芩,補肝之血用當歸、白芍,解肝之鬱用柴胡、鬱金,利肝之氣以香附、白芥子,加甘草以清熱調和群藥。本症常見於婦科宮體炎、子宮內膜異位等炎症性痛經。
行經後小腹疼痛
經後腹痛多屬血虛不榮而痛,傅氏認為是:“腎氣之涸乎……腎水虛則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爭則氣必逆,故爾作痛”,本證實則是腎虛肝鬱。
症狀:行經後腹痛綿綿不止,喜按,腰酸無力,白帶較多,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治則當以疏肝氣為主,而益以補腎之味,使肝氣安,逆氣順疼痛自愈,方用調肝湯:當歸9克,炒白芍9克,阿膠9克,山茱萸9克,巴戟天3克,炒山藥15克,甘草3克,其中山茱萸、山藥、巴戟天補益腎水,當歸、白芍、阿膠養血柔肝解鬱,甘草以調和群藥,此方既可轉逆氣又善止鬱痛,臨床常用於體質虛弱及慢性婦科炎症所致之痛經。
經水將來臍下先痛
經水將行則痛如刀刺,必與寒凝血瘀有關,傅氏認為:“下焦寒濕相爭之故乎。”婦人衝任二脈均喜正氣相通,最惡邪氣相犯,寒濕客于衝任則經水瘀滯不暢而腹痛生也。此屬下元寒濕侵襲,脾腎虛寒之故。
症狀:經前3~5日開始腹痛,痛如刀刺,經血下如黑豆汁,其味腥臭,少腹有冷感,素日白帶較多,月經退後而至,舌暗紅苔薄白,脈右寸關沉滑或遲緩。
治以利其濕而溫其寒,調衝任理氣血。方用溫臍化濕湯:焦白術30克,巴戟天15克,炒山藥15克,茯苓9克,白果仁5克,炒扁豆9克,蓮子30枚。
白術健脾祛濕以利腰臍之氣,巴戟天、白果仁以通任脈,扁豆、茯苓、山藥、蓮子祛濕以衛衝脈,使寒濕得去,衝任得固,經痛得解。此症多見於原發性痛經及子宮發育不良痛經者。《傅青主女科》以主症明瞭,貼近臨床,用藥平和,不妄克伐。對痛經的治療重肝腎調肝為先,養氣血不忘固衝任,標本兼顧,實為臨床之典範。
(作者:王金亮)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