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定倫:利小便通陽治濕熱腎著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8-0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筆者在中醫學院讀書時,曾讀葉香岩《外感溫熱篇》,其中有“通陽不在溫, 而在利小便”之論述,當時並未深究,含糊讀過去了。在跟隨老師曾定倫臨床侍診後,方對葉氏此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醫案舉例】

熊某某,男,55歲,2014年4月1日首診,訴反覆口腔潰瘍半年,伴見舌體麻木,灼痛,2月來出現腰部發冷,如坐水中,大便稀溏而不暢,小便尚可,舌紅胖,苔黃膩水滑,脈濡細。患者形體肥胖,顏面油膩光亮,平素長期大量吸煙,嗜酒。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連6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赤芍20克,丹皮12克,烏梅12克,五味子10克,苦參15克,白鮮皮30克,防風6克,白蔻仁12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車前子30克,豬苓20克,木瓜20克。6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其戒煙酒,清淡飲食,條暢情志。

【按】:該患者平素吸煙,嗜酒,易致痰濕內生,加之形體肥胖,形氣不足,偏多痰濕,內蘊日久,化熱生燥,內灼口舌,故見反覆口腔潰瘍;濕性黏滯,內阻經絡,故見舌體麻木。該病例較難辨證的是:“腰部發冷,如坐水中”這一症狀。仲景《金匱要略》由“腎著”一病,其症與此相類,以“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為主症,但其病機為寒濕內阻,方用“甘姜苓術湯”主之。該病例濕熱內蘊為主,為何會出現“腰部發冷,如坐水中”的症狀呢?考慮其病機為:濕遏氣機,清陽被鬱,經脈阻滯所致,故採用葉氏“通陽”之法以治之,加用薏苡仁、萆薢、豬苓、車前子、土茯苓等淡滲利濕之品,再合木瓜通絡利濕、防風祛風化濕。

二診:患者服藥後小便清長,口腔潰瘍明顯好轉,舌體麻木消失,灼痛減輕,腰部發冷、如坐水中感明顯減輕,但大便仍稀溏,舌脈如前,苔已稍化。

葉天士雲:“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得)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也。”該病例形肥濕重,多易傷及脾胃之陽氣,故繼續利濕中當酌加健脾益氣之藥物。

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半枝蓮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連6,黃柏15克,蒼術12克,白術20克,太子參15克,烏梅12克,五味子10克,苦參15克,白鮮皮30克,防風9克,白蔻仁15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30克,茯苓20克,秦艽20。6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戒煙酒,清淡飲食,條暢情志。

【按】:通陽一法是葉氏針對外感濕熱病,濕遏氣機,清陽被鬱,三焦不暢所採用的一種治療方法。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膩;熱為陽邪,其性蒸騰升散。濕熱相合,其病機特點是熱遏濕中,濕處熱外,陰中挾陽,黏膩濁滯,如油入面,難解難分,故造成病勢纏綿,膠著難解的臨床特徵。濕熱裹結,合為一體,濕易傷陽,熱易傷陰,無形之熱依附於有形之濕,濕不祛則熱不得除。葉氏雲:“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熱)勢必孤矣”。總而言之,論治濕熱,重在治濕,而治濕又貴在通陽利小便。曾定倫先生正是將葉氏這一理念融會貫通于臨床,故取得良好療效。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