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 中西醫結合出成果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2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科學共同體之間的交流是必然的,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1954年之後,在逐步確立的中西醫結合方針指引下,中西醫結合臨床、藥物和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陸續展開,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是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研究者先後對急性闌尾炎、宮外孕、潰瘍病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進行了臨床研究,收到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繼之又對急腹症的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規律以及針灸、中藥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總結出了可貴的理性認識,既豐富了現代醫學科學,又繼承和發揚了傳統中醫理論和經驗。
1954年後,中西醫結合骨傷科研究者在中醫骨折復位傳統八法的基礎上,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經過實踐總結出十大手法,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內因為主導、小夾板固定為特點、手法整復和患者自覺功能鍛鍊為主要內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新療法,所提出的“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患醫配合”等新的骨折治療原則,打破了西醫治療骨折的傳統觀念,使骨折治療的理論和實踐發生了質的飛躍。
1958年以後,中醫研究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協作,對高血壓中醫分型和西醫分期的關係作了初步探討,並試圖根據生理指標鑒別中醫證型。1970年,北京地區冠心病攻關協作組以活血化瘀法治療冠心病的經驗為基礎,確定了有效方劑“冠心Ⅱ號方”,體現了專方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原則。江蘇、天津、廣州、上海等省市的相關單位也在中西醫結合辨證治療冠心病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
針刺鎮痛作用機理的研究是針灸針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到針刺可引起腦內釋放出某些具有鎮痛作用的化學物質,併發現了“中腦邊緣鎮痛環路”。還通過動物實驗和人體觀察證明:電針能使腦內OLS含量增多,釋放加速;低頻和高頻電針可使體內釋放出具有顯著協同作用的不同的阿片肽;神經系統中並存著一些生理功能相反而又保持著動態平衡的化學物質,並且一種物質的持續作用可誘發出對抗其效應的對立物。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促進了中國神經生理學的進步。
在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宮外孕、冠心病取得較好療效的基礎上,自1970年代開始,學者們對丹參、川芎、赤芍、紅花等10余種活血化瘀藥物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毒性等進行了大量研究,為臨床用藥和開發高效低毒的中藥新藥提供了實驗依據,併為認識血瘀證本質以及活血化瘀治則的作用原理提供了直接佐證。在多種活血化瘀藥物的開發研究中,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的研發工作,對後來的活血化瘀藥物乃至其他中藥的研究和開發起到了啟迪和奠基作用。
1967年,以儘快研製抗瘧新藥為目標的“523項目”正式啟動。研究者在《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示下,改進了青蒿化學成分的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成功提取了高效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從而突破了抗瘧藥必須具有含氮雜環的理論“禁區”。此外,1970年代開始的砷製劑治療白血病的研究,也是中西醫結合藥物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因毒性較大而幾被棄用的中藥治癌驗方基礎上,研製出對白血病安全有效的“癌靈一號”注射液,顯示了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理論和經驗的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研究除在臨床、藥物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之外,研究者還對經絡實質、臟腑實質、證候實質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勇敢的探索,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對宏觀思辨的中醫理論命題和學説,從微觀實證的角度進行了有一定説服力的驗證和闡釋,為認識人體結構和病理變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臨床、藥物和基礎理論方面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反映了中西醫技術結合和理念結合的不同方式。研究者在艱辛探索中取得的經驗和遇到的挫折,都值得醫學研究工作者認真汲取和借鑒。
□ 王振瑞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