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奠基 中醫政策是保障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2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民國時期,中醫在抗爭求存中艱難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認識到中醫的價值與重要性,制定了扶持中醫的政策,並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措施,使中醫藥事業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新中國成立之初,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後。1949年9~10月間,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題詞:“必須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發揮中醫力量。”1949年11月中央衛生部成立。1950年8月,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毛澤東主席又為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在此指引下,本次會議確定“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指導新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明確了處理中西醫關係的總原則,也從政策上明確了中醫的地位。

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還提出了“中醫科學化”,但在余雲岫等人的影響下,衛生部把“中醫科學化”落實為改造中醫的“中醫進修”工作,于1951~1952年先後公佈了歧視和限制中醫發展的《中醫師暫行條例》《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關於組織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的規定》《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考試暫行辦法》等,使中醫的存續和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1953年4月後,在毛澤東主席多次批評和指示下,錯誤的中醫政策逐步得到糾正。

1954年10月26日,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黨組向中央遞交了《關於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的報告》,建議成立中醫研究院,吸收中醫參加大醫院工作,擴大和改進中醫的業務,改善中醫的進修工作,加強對中藥的産銷管理,整理出版中醫書籍,中華醫學會應吸收中醫參加,使之成為全國醫學界的群眾性學術團體。這些建議于1954年11月23日被中央批准執行,後來基本得到落實,對中醫事業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955年12月19日,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今中國中醫科學院)在北京成立,同時第一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開學。周恩來總理為該院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産,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此後,中醫研究院在中西醫合作、中醫中藥知識和中醫臨床經驗的整理和研究、中醫中藥書籍(包括民間秘方單方)的收集和整理、培養中醫藥師資和編纂教材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6年1月,衛生部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提出培養新的中醫接班人的兩大措施,即開展中醫帶徒弟工作和創建中醫學院。1956年,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相繼成立了中醫學院,為中醫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時,衛生部也加強了師帶徒和中醫進修教育工作。1960年代初開始,中西醫兼通的新型人才在中西醫結合方針指引下開始了用現代科學方法發掘、整理、研究中醫藥學的科學探索。

在中醫政策指引下,中醫臨床工作也全面展開。1954年下半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地大醫院開始設置中醫門診和中醫病床,公費醫療也明確規定中醫看病吃藥准予報銷。1954年8月29日,上海市第一所市立中醫醫院開張,其後,中醫醫院陸續成立。至1958年,全國已建立了300多家中醫醫院。由於中醫療效顯著,西醫開始認識到中醫的作用,中醫藥從業人員産生了空前的信心。另外,在政策支援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衛生行政機關,開始吸收中醫參加領導工作,並設置中醫管理機構,衛生部將中醫科升格為中醫司,從而顯著提高了中醫的政治地位。

“文革”前17年,由於中央高層領導的遠見卓識,從政策上確立了中醫的地位,並大力扶植中醫的發展,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使中醫藥的科研、教學、醫療等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醫學術得到較大進步。“文革”10年,中醫事業發展遭受挫折,“一根針”、“一把草”是那個時代的標簽。

由上可知,政策是中醫事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需要國家和政府制定出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政策,以提供必要的保障。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