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諸內必形諸外 循經辨治皮膚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6-11 內容來源: 中國網
按經絡循行分佈,人體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經絡內連臟腑,外達肌表,網路周身,是氣血運作的通道。依據疾病所在部位和經絡在人體的循行分佈,可辨析疾病與所屬臟腑的關係,從而認識疾病之本源,並進行正確指導治療。
皮膚科疾病雖多表現為外證,但多與內在臟腑息息相關——某個臟腑發生病變,必通過臟腑連接的經絡反應于體表,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
如發于額部、頸部、季肋的帶狀皰疹,按經絡循行,屬足厥陰肝經。又足少陽膽經起于眼外角,上行頭角,下至身後,沿頸走手陽經之前,直行脈從缺盆下腋沿胸,過季脅,因肝膽經脈互為表裏,故若伴有口苦,頭痛頭脹,舌苔黃膩,脈弦數等症狀,則可辨證為肝膽濕熱內盛,蘊結于上述部位所發,治療可用清利肝膽濕熱之品,酌情配合外用藥,皰疹便可較快消退。
發于食指的疔毒瘡癤,按經絡循行分佈,屬陽明大腸經循行起始部位,排除其他因素外,多由大腸熱盛,釀熱化毒,循經所發,取清瀉陽明大腸熱毒藥物治之,每獲良效。
脾之經脈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內側赤白肉分界處——上行足內前方,再上腿肚。臨床上,有些原因不明的雙小腿灼熱沉重不適或有疼痛感者,多因脾經濕熱下注所致,選用健脾除濕清熱藥物治之,收效顯著。
足陽明胃經還出挾口,環唇,上下唇內的口腔潰瘍用常規療法收效不著,若兼有口渴,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者,多屬胃火熾盛,蘊口內所致,投清胃散加味內服,奏效甚速。
又因脾主口,脾與胃經脈互為絡屬,故唇內潰瘍日久不愈,且經常反覆再現,進食疼痛尤甚,兼有肢體倦怠,乏力,口淡無味,舌質淡,苔薄,脈弱者,多屬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唇失榮養所致,治宜補中益氣健脾,佐以斂瘡之品效佳。
後頸部髮際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如膀胱濕熱蘊結日久化毒,可在上述部位起紅色毛囊性丘疹,取木通、車前子、滑石、瞿麥、梔子、甘草等清利膀胱濕熱藥物治之,療效滿意。
肝之經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某些陰囊濕疹,表現皮膚潮紅,並有較多紅色黏液滲出,或呈糜爛狀,伴癢感劇烈,口苦,尿黃,舌質紅,苔黃略膩,脈弦數者,為肝經濕熱下注使然,取龍膽草、梔子、黃芩、車前子、木通、白鮮皮、地膚子等清利肝經濕熱藥物治之,常獲良效。
足少陰腎經脈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臨床上某些患者症見足底發熱灼痛者,多與腎陰不足,虛火熾盛有關,治療選用六味地黃東加知母、黃柏、地骨皮、鱉甲、胡黃連之屬滋腎陰、清虛熱,效果亦佳。
總之,若內臟器官功能失調,或濕熱互結,蘊為毒邪,必然會由所主經絡而發于身體表面。觀察表現于經絡循行部位上的各種症狀,對了解臟腑陰陽盛衰,疾病之根本與變化,進而作出正確診斷非常重要。不少皮膚病病情雖然錯綜複雜,但只要熟悉和掌握經絡的循行分佈,臨床中辨治自然得心應手。
(作者:馬建國 馬龍 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院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