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新知 與時俱進有創新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5-1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民國時期,面對西醫嚴峻衝擊和挑戰的中醫藥界,雖然由於社會及自身諸多方面的原因,在尋求自我更新發展的道路上障礙重重,有關中西醫對比、爭論等思潮疊起,但在清醒地認識到中西醫學之間的區別和差距後,融會西醫新知與時俱進,並時有創新,成為這一時期中醫的一大特色。這一時期的中醫學,在學科建設、基礎理論、臨床診療、中藥學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醫學的內容。
在學科建設方面,中醫參照近代自然科學的分類方法,對中醫學科的設置和中醫教材的編寫採納一些相關的西醫內容。1933年,中央國醫館公佈《中央國醫館整理國醫藥學術標準大綱》,把中醫學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兩大類,並且初步確立了這兩大學科下屬各門科目的內涵與外延。教材編寫逐步系統化:何廉臣、史鐵生主張倣照歐美先進國家治科學之法編寫教材;1928、1929年曾兩次召開全國教材編輯委員會會議,各地涌現的中醫教材講義有172種之多。
民國早期中醫對西醫解剖學知識的融會,不可否認,有將中西醫對待臟腑的觀念強行比附對應情況的存在,但應指出的是,有一些醫家如惲鐵樵等,已經認識到了中西醫臟腑實質的不同。在對待西醫解剖學説的問題上,採取了一種比較明智的態度,吸取之,可以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中醫的臟腑學説;但並不強行將其融合,任其兩者共存。對於西醫的生理、病理學説,這一時期的許多醫家都主張將其吸收到中醫學中來。
民國時期,中醫臨床診斷、治療學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但對一些重大疫病的病名、病因病機、診斷等的認識上,中醫在堅持中醫自身理論的同時,仍會適當地融合西説,時有創新。如一些重大疫病,早期多據症狀命名,如鼠疫又被稱為癢子症、耗子症、核症、核瘟等,民國中醫接受西説後,將其細化為腺性鼠疫、敗血性鼠疫、肺鼠疫。神州醫藥會組織全國醫家展開痙瘟、伏瘟、疫痙、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頭風等病名的討論。1932年,嚴蒼山在《疫痙家庭自療集》扉頁上寫“腦膜炎”,適合當時民眾的需要,中西醫病名相對應,有堅持,有融合。
在病因病機方面,隨著對西醫細菌等病因學説接觸的增多,一些醫家開始嘗試用這些西醫知識來認識、解釋各種疫病。譬如認識到鼠疫是由鼠疫桿菌經蚤類或鼠疫病人飛沫等途徑傳染;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通過被此菌污染的飲食物及霍亂病人的吐瀉物等進行快速傳播等。部分醫家還將中西醫的病因學説進行比較,在用中醫病因病機學説分析疫病的同時,適當地參合一些西醫知識,有助於對疫病的診治。
民國時期的部分中醫,接受部分西醫診斷學知識,引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鑒別診斷疾病;將一些西醫診斷器械如探喉鏡、體溫計、聽診器、脈壓計、壓舌板、X線攝片技術等,引入到診斷實踐中來,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了中醫診斷的客觀性。
西醫治療細菌感染,在磺胺藥和盤尼西林發明前,並無優勢;發明之後,又受社會、經濟等諸多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優勢難以發揮,因此民國中醫仍然有較多的優勢。即使如此,部分中醫仍然能夠主動融會新知,並進行一些可貴的探索。 譬如時逸人、陸淵雷、施今墨等參考西醫相關知識,對一些重大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的認識漸趨清晰,在治療模式上,開始初步嘗試將中醫辨證論治與西醫辨病治療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如張錫純石膏加阿斯匹林湯,中西藥物聯用;在時疫醫院裏,採用中西醫兩法,使用鹽水靜脈注射治療霍亂;中醫李建頤還發明二一解毒注射液,用於臨床鼠疫的治療。
這一時期,一些中醫還擷取西醫部分藥理學內容,對中藥的研究也開始轉向藥物成分的提取、分析。當時已有醫家認識到不能單純依靠化學分析方法來確認中藥療效,這種觀點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簡言之,在國家內憂外患、疫病流行以及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融合的環境中,民國中醫融會新知,與時俱進,始終是中國社會防治疾病的中堅力量。
(作者:吳文清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