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白及功效釋義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4-0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白及“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本經》)

白及味苦甘微寒,肉質肥厚,富有粘汁,筆者用白及,未將其視為收斂止血藥,而遵經旨將其視為主癰腫惡瘡敗疽之藥,用於肺膿瘍、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等內科常見疾病中。

肺膿瘍早期咳嗽胸痛發熱,咯吐腥濁痰,或膿血相兼,因其係風寒停留胸中,蘊發痰熱膿毒,當以清熱解毒,排膿化瘀之法,不當收斂補澀。然若持續咳嗽,咯吐膿血或鮮血,低熱汗出,形體消瘦,已為慢性者,貴州名醫石玉書先生有排膿養肺湯(生白及、炒冬瓜仁、泡參、天冬、地骨皮、金石斛、苦參、天麻)頗為實用。筆者用此方時常酌加萬年蕎30克(或魚腥草30克),以增清肺解毒之功能;若食欲不振,便溏,加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

大黃白及甘草湯用於消化道出血證已經數十年,為各地所常用之成熟驗方。考慮到消化道潰瘍之形成,多因氣血虛寒,故平時胃痛隱隱,得溫而散,然其驟然出血之直接原因則多係辛辣厚味灼傷血絡所致,故用大黃清胃瀉火,白及在此非僅收斂止血,實能癒合破損之傷口及血絡而止血。

若吐血便血纏綿不止,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者,筆者常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東加白及治之,若脾胃虛寒之便血,則用黃土東加白及治之。

若消化性潰瘍長期不愈,疼痛不適,屬敗疽、死肌之類也,則以黃芪建中東加白及治之,因知其可斂瘡瘍之久潰。

一般慢性胃炎,胃鏡視之,多有胃粘膜糜爛及出血病灶,筆者認為其病理也類癰瘡,常以炒地榆與白及治之。若糜爛較明顯,炒地榆用量較多;若出血病灶較大,則白及用量較多。堅持服用月余,每有良效。

胃之陰疽者,害莫大於惡性腫瘤,筆者用白及、雲南白藥及焙幹之刺猬皮研末,每日服之,有一定療效。

潰瘍性結腸炎雖屬慢性病變,亦需清熱解毒,祛濕斂瘡之法為基礎。筆者認為此病結腸局部之潰瘍必屬敗疽死肌之類,常擬下方治之有效。處方為:白芍、赤芍、炒地榆、生白及、木香、檳榔、馬齒莧、當歸、焦術、熟軍、厚樸。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