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針灸治膝關節腫痛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3-1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膝關節腫痛是一種常見症狀,以反覆發作的關節疼痛和逐漸出現的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的慢性退行性病變。臨床常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加重,休息後緩解,久不活動有僵硬感,其發病與增齡、關節磨損、肥胖、遺傳、內分泌紊亂、細胞因子等多種因素有關。膝關節腫痛可見於髕上滑囊血腫、膝部滑囊炎、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等及風濕病症中。筆者採取溫針灸治療膝關節腫痛療效滿意。

治療方法

取穴:伏兔、足三里、三陰交、血海。急性期加太衝;鞏固期加天樞。

操作:令患者取舒適仰臥位,腘窩部下墊4釐米厚枕墊。充分暴露所選穴位處,醫者用押手食指力量適中地按壓穴位並用碘伏消毒,選用規格為0.30×50毫米(太衝穴選0.30×25毫米)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按天樞、伏兔、足三里、太衝、三陰交、血海的順序直刺35~~45毫米(太衝穴直刺20毫米),按針刺順序施以高頻率(點120次/分鐘)、小幅度(點90°)捻轉手法各1分鐘,以(天樞)伏兔、足三里穴針感向足部、三陰交、血海穴針感向腹股溝部方向傳導為佳。除天樞和太衝穴外,將一中間有小米粒大小眼的硬紙片由其餘各穴針灸針尾部套入並平放于局部皮膚上(預防艾段燃燒時艾灰跌落燙傷患者皮膚),將針灸針尾部由2釐米長的艾段中心插入(針灸針尾部上端與艾段上端持平),用線香由艾段下端點燃令其自燃至艾灰時去除,再如前法換另一艾段(當患者述灼痛時隨時將艾段去除)。如此溫針灸3壯後按血海、三陰交、(太衝)、足三里、伏兔(天樞)順序起針。每週針灸5天每日天一次,兩週一個療程。

採取本方法治療時囑患者停止其他一切中西醫治療方法。減少患部負重,禁止久站、久行、久蹲、頻繁上下樓梯及按揉刺激。可以緩慢騎自行車,但禁止騎自行車上坡。

體會

膝關節腫痛早在《內經》中就有論述,在《靈樞·經脈篇》中胃足陽明之脈的所生病就載有“膝臏腫痛”症。其他各篇也有類似的描述。此後醫籍將其列入痹、痛風、鶴膝風、歷節風等病門中討論。究其病因多因肝腎不足,經絡氣血虧損,筋膜失養,陰寒濕邪侵襲凝滯;或外傷瘀血,氣血運作不暢而發生積液腫脹疼痛。

足陽明胃經為經多氣多血之脈,天樞穴、伏兔、足三里均屬於該經,天樞穴又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於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刺激該穴既能補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使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調順。刺激伏兔穴這個穴位後通過加強胃經氣血的運作,達到排滲脾土中水濕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脛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遵張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訓,選取具有活血、養血、涼血、生血功效的血海穴可以祛風清熱、疏筋活血。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取三陰交具有健脾化濕、疏肝益腎之功。太衝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于補血、調血,具有平肝泄熱、舒肝養血的功效。諸穴相伍再配以溫針灸共同起到調理脾胃以“土來掩水”,截斷上游源源不斷而來的水,再祛風、清熱、疏筋、活血來“開閘泄洪”使積液有序外泄(患者自覺針灸後患者出汗多),最終治愈膝關節腫痛。

蔡曉剛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