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罐灸能治急性泄瀉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3-02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急性泄瀉等同於西醫的急性腸炎,是一種與飲食不潔有關的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很常見的胃腸道疾病。患者多以餐飲後突然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每天數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症狀。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運化水谷,轉輸精微,是氣血生化之源,位於中焦屬土臟,喜燥惡濕,主升清氣;胃主受納水谷,氣機為降,喜潤惡燥,脾胃二臟一燥一濕,一納一運,共起健運受納功能。患者貪食冷涼或誤食腐蝕不潔之物致脾胃受傷,升降失司,清濁不分,亂于胃腸,水谷夾雜而下就會發生泄瀉。治宜運脾化濕,分利清濁。
穴取臍週五穴(神闕、水分、陰交、天樞);伴有發熱、全身酸痛者加曲池;伴有噁心、嘔吐者加金津、玉液。令患者取舒適體位並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術者左手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大口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將罐吸拔于臍週五穴處,留置10分鐘起罐後將裏面放有點燃的艾段的大艾灸盒再放于拔火罐處施溫和灸,以患者自覺施灸局部肚腹內溫熱、舒服,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原則。灸畢移去艾灸盒神闕穴處外貼傷濕止痛膏之類的膏藥防止神闕穴處熱著涼。一側曲池穴處毫針直刺1.2寸,施以提插瀉法留針15分鐘後起針。令患者自然張口並將舌尖抬起頂至上腭,暴露出舌下繫帶兩側之金津、玉液,術者手持2寸毫針或一次性注射器的針頭對準金津、玉液穴位處暴怒、深色淺表靜脈快速、準確點刺放血各3、5滴,患者將血跡吐出後用涼白開水漱口即可。
方中臍週五穴包括神闕、水分、陰交及左右天樞。神闕穴位居臍中,又名臍中、氣舍、氣合、環谷、維會、命蒂等。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處凹陷空缺,歷代針灸醫籍均視為人體要穴。此穴屬任脈,通過經絡關係督脈“貫臍”、“過臍中央”,故在肚臍眼施術可以激發經絡之氣,通過任督二脈總理人體諸經百脈、五臟六腑,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調整臟腑平衡的功效。水分穴居臍上1寸,位於人體中腹部位近中焦、內應小腸,可健運脾胃、小腸達分別清濁的功效。陰交穴位於臍下1寸,為任脈穴,任脈、衝脈、足少陰腎經交會穴。功能利水消腫、溫補下焦,主治下焦疾病及命門火衰之腰膝酸軟等症。天樞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處,斡旋上下,是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功善健脾胃、通腸腑。在臍週五穴拔火罐及溫和灸刺激協同配合共同達到通調胃腸氣機,溫中散寒,祛濕濁以止瀉的效果。
毫針刺曲池並用提插瀉法能夠清陽明之熱以解發熱、全身酸痛之楚。金津、玉液位於舌下兩筋上,為經外奇穴。《靈樞·經脈》言:“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胃互為表裏,經脈互相連屬,生理上脾升胃降,維持中焦正常氣機功能。若脾不能升,而胃不降反上逆則嘔吐發作。故取舌下之金津、玉液點刺出血以升其脾氣而降其胃氣平其衝氣。針罐灸法簡便、易行、易學、易用,運用得當效果不遜於中醫藥物,泄瀉患者不妨一試。
□ 蔡曉剛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