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首本中醫婦科雜誌:《婦女醫學雜誌》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2-0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藥界約辦了近500種報刊雜誌,足見當時中醫學術氣氛之活躍。其中,由王慎軒(1900年—1984年)主編、蘇州女科醫社編輯發行的《婦女醫學雜誌》是我國近代第一種中醫婦科雜誌,也是第一份中醫專業刊物。
真正的中醫婦科雜誌
王慎軒為“改進女科之醫學,以拯救婦女之疾苦”起見,于1926年“聯合同志,組織女科醫社,聚群才以資切磋,圖集思廣益之實效,議良法以療疾病,行仁心濟世之天職”;嗣後,為“破拘墟守秘之陋習,啟學術公開之先聲”,“復以臨診之經驗及家傳之秘書,編為講義二十余種,設函授、實習兩部,切實教授”;更為與蘇州女科醫社的“同學相傳觀,俾得交換知識之益,並與醫林賢才相刮摩,冀獲改進學術之方”的目的,再“將本社研究之著作及治病之成績,編為雜誌,陸續刊佈”(《發刊導言》)。
以“改進女科醫學,拯救婦女疾苦,灌輸女子衛生,保障婦女康健”為編輯要旨。這樣的辦刊宗旨,決定了《婦女醫學雜誌》的讀者對象只能是廣大女性和婦科從業人員。從所登載文章的內容來看,也確實如此:主要是研討中醫婦科理論與臨床的學術文章、醫案介紹和婦女健康保健知識的科普宣傳。
《婦女醫學雜誌》是蘇州女科醫社學生交流心得、發表論説之園地,所刊載的“均係本社主任及學員之著作”(《蘇州女科醫社啟事》)。也就是説,除了署名為王慎軒的文章外,其他皆為蘇州女科醫社學生所撰寫。雖然女科醫社的學生男女皆有,但第1~3期的雜誌,對每一個學生作者都註明是實習部還是函授部、是男性還是女性。據初步統計,在三期共53篇學生作品中,男學員撰寫的只有18篇,其餘為數達三分之二的文章皆為女學員所作。
《婦女醫學雜誌》創刊于1927年冬季,季刊,逢二、五、八、十一月的十五日出版。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説:不論是從讀者對象、刊載內容的角度來衡量,還是從文章作者、創刊時間的維度來評判,《婦女醫學雜誌》是近代主要面向女性的醫藥報刊之一,也是近代第一種以女中醫為核心作者群的雜誌,更是近代第一種以婦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雜誌。
豐富翔實珍貴的內容
發闡欄目:每期先登載王慎軒主筆的文章,然後是醫社學員就婦科基礎與臨床的理論探討,如《試論胎成男女之原理》《胎兒發育論》等,主要論述了胎兒發育的相關理論,對於正處在孕期的女性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些文章是我們今天分析評價民國時期中醫學校學生學術水準與理論素養的珍貴文獻之一。自第8期開始,此欄目改為“研究”與“辯論”兩部分,內容包括對中醫婦科理論的探討以及對婦科雜症進行的分析研究。
治驗欄目:主要連載《王慎軒夫子女科治驗錄》,雖然每期刊出的案例不是很多,但都頗為翔實,可作為我們今天研究王慎軒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寶貴文獻。
方案欄目:實際上是女科醫社“實習部學員”的作業選登,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病例分析考試題,如“婦人胎前曾經吐血、産後咳嗽已延一載、形瘦納少、大便溏泄、舌質淡紅、脈象虛細而數,試擬方案”、“婦人嘔吐痰涎、胸悶納少、脘腹疼痛、五日不更衣、脈象弦滑、舌苔垢膩,試擬方案”等,每一位學員的文章,都先針對症狀、舌苔、脈象進行理論分析,歸納出病機,然後立法、處方。此欄目,從第8期始,改為“醫案”與“學説”兩部分,主要介紹疑難病症治療方案及交流行醫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衛生欄目:主要是宣傳婦女衛生保健知識,如《論女科醫學與女子衛生之關係》《婦人應該注重體育》等,從醫學、衛生和健康等方面闡述了婦女應有的衛生意識和相關預防方法,目的是“使女界同胞共曉醫藥衛生之知識,殆皆為拯救婦女疾苦之計也”(《發刊導言》)。有的文章,如《女子束胸之害》《女子時髦服飾的不衛生》等,即使在今天來看,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雜俎欄目:亦作“雜錄”,主要包括“通函學術問答”與“通函論診選錄”。其中,“通函學術問答”是王慎軒對函授部學員在學習醫社編纂的25種講義的過程中提出的疑問和難點所做的解答;“通函論診選錄”是王慎軒為了“便利遠道病家起見”而特別開設的,女性患者將“年齡、形體、性情、境遇、宿疾、已嫁未嫁以及起病之狀況、現在之疾病、經帶胎産之情形、曾經醫治之經過”,“詳細來函説明”,“收到來函後,當即擬訂精確之方法,交郵寄奉”(《通函治療簡章》)。
雖然《婦女醫學雜誌》在1930年出版第12期以後即停刊,但因其內容豐富,論述專業,力求科學性與實用性並重,在為廣大女性讀者提供幫助的同時,更堪為中醫婦科工作者研究參考之用,在當時的中醫藥界就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如江蘇全省中醫聯合會所做的“頌詞”所雲:“中華醫學,肇自炎黃;女科帶下,始於長桑。西説東漸,國粹衰亡;同胞生命,何以保障。蘇州醫社,努力提倡;研究治法,蒐集良方。拯斯婦女,起彼膏肓;活人無算,造福無量。編纂講義,闡發微芒;廣載桃李,傳授青囊。刊行雜誌,妙義畢張;吾道大進,為國爭光。”
□ 張效霞 山東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