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昌林疑難病症:健脾理氣清熱治重度氣鬱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1-12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陳某,男,44歲,1987年5月18日初診。

【病史與檢查】 患者主訴腹脹、腸鳴、竄痛起包塊三月余。該患者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工作。從2月8日發病,自感受涼及飲食不當後,引起腹部膨脹著,頂撐得兩脅痛,左下腹時起包塊難受,飲食日減,先後在烏市八大醫院診治,均未查出明顯器質性病變,經三個多月中西醫治療,病情反越來越重,全身越來越無力,身體越來越瘦。從發病後一直不能上班。由其姐攙扶到余處診治。

患者面青黃無華,身體衰弱,消瘦明顯,精神抑鬱,焦慮不安,胸悶氣短,畏寒怕冷著衣厚,口乾渴,不斷想喝水(熱水),上半身易出汗,尤以頭汗多,腰腹以下冰涼不出汗,食欲減退2~3兩/日,腹部脹滿,壓之腹壁脹硬如板,大便一日一次不利。近幾日外感全身困痛,惡寒,苔薄黃膩,脈沉細緊。發病前有精神刺激史,在繼往中醫治療中,曾長期大量服用過肉桂、川椒、幹姜、附子等熱藥。

【病機與治則】 外感風寒,濕熱內蘊;芳香解表,清熱利濕。

【處方】 生黃芪30克,蘇葉10克,藿香10克,獨活10克,蒼術15克,石膏40克(另包煎汁代水),茯苓15克,橘核15克,檳榔4克,莪術15克,三棱15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1劑,4小時1次。

【方解】 患者為肝鬱脾虛所致的濕熱內蘊,氣逆血鬱。近幾日伴外感風寒,故先表裏共治。本方以生黃芪、蘇葉、藿香、獨活益氣解表,芳香化濕醒脾為主;輔以蒼術、石膏、茯苓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橘核、檳榔、莪術、三棱,行氣理氣,活血化鬱;佐以蒲公英透散上焦之熱,並防風寒入裏化熱。上藥共奏表裏雙解之效。

二診(5月19日):服上藥後全身輕鬆,小腹脹及竄痛減,大便較前利,食欲稍增,苔薄黃膩,脈沉細弦。藥已見效,仍以上方1劑主之。

三診(5月20日):外感已愈,全身已不困痛,不惡寒,食欲增進,腹脹及竄痛繼減,頭汗仍多,口仍有乾渴,小腹部仍感冰涼,有欲大便感,矢氣後則舒,苔薄黃,脈浮細弦。

【治則】 健脾清熱導滯。

【處方】 黨參30克,蒼術15克,石膏50克(另包煎汁代水),茯苓15克,橘核15克,檳榔5克,蒲公英20克,葛根10克,川椒4克,小香4克,肉桂4克。水煎服。每日1劑。

以上方加減服12劑。病情大減,飲食大增,腹脹及竄痛明顯好轉,已無腸鳴,頭汗止,自感腰腹以下已不冰涼,但時有上下腹輪換增厚感,或陣發針扎感,腹部按壓已無脹硬感,精神明顯好轉,行動有力,走路輕鬆,苔薄黃,脈浮細。仍以上方加減服之,前後服用20劑。現面色紅潤,體重增加,精神很好,已能幹一般體力活動,自感已無腹脹、腸鳴、竄痛、起包塊等症,全腹壓之柔軟,該病已痊癒。

【治後感】 該患者在當地治療三個多月無效,且病情越來越重,經余治療僅八天就大減,一月而愈,其關鍵在辨證是否準確。此病的主要病機為肝鬱脾虛所致脾胃濕熱內蘊,氣逆血鬱證。只要疏肝解鬱,清熱利濕,行氣活血,該病就可很快康復。而往醫可能根據患者所述是因受涼及飲食不當所引起;臨床表現有面色晦暗,畏寒怕冷著衣厚,腰腹以下冰涼不出汗,喜熱飲,脈沉等症,而診斷為脾腎陽虛證,長期大量服用肉桂、川椒、幹姜、附子等大辛大熱藥,使內熱熾盛,脾胃更虛,氣機逆亂,以致營衛氣化生越來越少。衛虛,溫煦形體不足則畏寒怕冷著衣厚;營虛,營養供給不足則全身虛弱而消瘦。肝鬱脾虛,脾胃濕熱內蘊,則胸以上發熱出汗,尤以頭汗多,口乾渴喜飲,苔薄黃膩,脈弦等症;逆氣阻遏,陽氣不布,則出現腰腹以下冰涼不出汗,喜熱飲,脈沉等寒證。至於腹脹、腸鳴、竄痛起包塊、腹壁脹硬如板等症是肝脾不和、氣逆血鬱的産物,看是主症,實為從症,只要脾胃功能恢復,既能升清降濁,使腸胃氣機順行,又能抗禦肝氣侵犯,其症必自消。

在本證的治療中,雖是肝鬱導致脾虛,但臨床表現主證在脾胃,故健脾清熱理氣貫穿始終,輔以少量疏肝理氣藥。此外,在後期的治療中,還加了少量川椒、小香,辛溫行氣藥,氣得溫易行;少量肉桂,有溫補腎氣及引火歸元之效,均有助脾胃功能的恢復。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