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平國醫學院”到“孔子中醫學堂”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1-0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今年是孔伯華先生誕辰130週年。2014年12月,中醫、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聚集一堂,緬懷其為繼承與發展中醫藥事業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也讓我們透過他“北京四大名醫”的光環,看到了一個中醫教育家走出的堅實腳印。
興教育以繼傳承
作為孔子的後裔,“興教育以繼傳承”一直是孔伯華堅守的理念。
1929年,他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倡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名為“北平醫學校”,後遷址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自第11班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名醫蕭龍友任董事長,孔伯華為院長,董事有楊浩如、張菊人、金書田、左季雲、汪逢春、韓一齋、劉一峰等。由於當時教育行政部門根本不承認國醫學院,因此師生倍加努力,終於堅持下來並有所發展。
由於學院是首創,沒有成熟的經驗,但從辦學、入學、講課、考試等教學程式,都按正規化大學要求。
首先,必須是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經考試合格後方能入學。學制為4年,畢業後跟師實習1年;每星期六下午由名中醫講臨床經驗。畢業時每科通考,及格後發給畢業證書。
其次,為了保證教學品質,聘請當時在京名醫耆宿為師,課程設置突出中醫特色。曾在校任教者有:趙樹屏講授《中國醫學史》;孔仲華講授古文課;周福堂、韓紀元等講授《傷寒論》《難經》;任廣毅、宗馨吾等講授《金匱要略》;曹養舟等講授《內經》;金書田講授《中醫診斷學》;南派名家張菊人、劉潤甫也曾講授《溫病學》;孟仲三曾講授過中藥學、法醫學。臨床教師有兒科名家瞿文樓、婦科姚季英、針灸科焦永雲、馬龍驤等名醫。
除了中醫,還有西醫的解剖學、細菌學、內科學、日語、書法課等,但不作為重點。此外還開設名醫專題講座,如馬龍驤主講中風、類中風;姚英廣主講中醫雜病治療經驗等,都很受歡迎。
“七七”事變以後,偽政府企圖接管北平國醫學院,受到師生們的抵制,於是他們假冒偽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達數年之久,僅校址就被迫三遷,可偽政府仍蓄意擾亂教學秩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1943年孔伯華毅然停辦學院,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
總之,前後歷時14年,共計招生13班(屆),畢業11班(12、13班未畢業,僅發給肄業證書)。學員來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河北、山東等地,約計700余人,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孔伯華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肯定。於是,教委的同志把創辦“北平國醫學院”的辦學資料取走,用於編寫新中國的中醫教學大綱,創辦新中國的中醫學院。
重特色造就人才
注重中醫傳統教學體系
北平國醫學院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特別是孔伯華、蕭龍友兩位的教育思想,顯現了從總體上突出中醫學術體系和注意傳統的教學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中醫經典著作,由各位教師編寫,校方鉛印,發給學員;其他參考《千金方》《本草備要》《醫宗金鑒》等由學員自購。
如孟仲三編寫的《藥物學講義》,全書約16萬字,以總論、分論編排。總論闡明:藥能治病之原理、辨藥先須辨性、藥之入氣分與入血分,以及藥之氣味色和其部位的關係。對每味藥的論述也較詳細。
再如講甘草:先述其《神農本草經》分類為上品、別名山草;繼述其産地、氣味、主治,並選錄各家對甘草的論述摘要,再列宜忌、炮製、用量及處方舉例,最後列甘草梢、甘草頭等。側重於實用性與理論性的結合,在講課時還出示實物標本。
除了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外,對於臨床教學更為看重,蕭、孔二每人平均親自帶學生實習。蕭龍友曾言:“非學校醫院並設,使學習與臨床互有經驗不易取得良好效用。”
由於當時招收少量外地學員住校,實習時老師們待學員如親人,體現了“師徒如父子”的親密關係,具有濃郁的傳統師承教學色彩;而且在教學、隨診中言傳身教,用自己的高尚醫德感召每一位學生。
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
根據當時的社會需要,學院因人施教,採取多層次招生方式。共分為三種班次,即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
研究班又稱速成班,招生的對象為曾學過中醫(或自學),對中醫理論有一定的基礎,年齡偏大,學制為2年;醫科班(相當於現在的醫療係本科班),學員文化水準整齊,年齡較輕,學制4年;預科班即專修班,學制也是4年,但其文化水準偏低,未達到醫科班要求。
上課時間同級混班上課,但對各種班次要求不同,特別是在考試命題上難易有別。全校共招收過13個班,根據收集到的1937年《同學錄》所載學員名單計有748名,年齡分佈在15~39歲之間。
承儒醫開創新篇
時光荏苒,北平國醫學院的精神並沒有隨著時代遠去。孔伯華嫡孫孔令謙説:“祖父的影響既是光環,也是緊箍咒。光亮可以照清我前進的方向,緊箍咒則告誡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能走。”
於是,早在2010年,孔醫堂即聯合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道、西城區展覽路街道,在社區開展健康公益活動,創辦了“公益中醫學堂”。前前後後共培養千名家庭健康師,發放了6000人次的免費就診卡,使萬餘人受益。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醫事業,孔醫堂還開創了“中醫文化獻愛心”的公益模式,義務培訓了數十名臨床醫生、舉辦了各類中醫講座上百場,成為一個公益文化建設與社區建設的橋梁紐帶和重要平臺。
同年,作為北京市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項目的“孔伯華名家研究室”與其他機構合作在河北開設“中醫少兒班”,通過網路課堂進行遠端授課,用一年的時間講授《中醫入門》課程。尤其可貴的是,“中醫少兒班”始終突出孔子仁愛教育,並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最近,孔伯華名家研究室又聯合《中醫師承學堂》叢書編委會專家、曲阜中醫藥學校發起成立了中醫公益教育項目“孔子中醫學堂”。將面向中醫學子、基層醫生、海外人士廣泛開展公益教育,充分發揮孔伯華名家研究室、《中醫師承學堂》叢書編委會專家和曲阜中醫藥學校的優勢,吸引北京名醫室站專家加入“中醫志願者”行列。以“中醫志願者”為依託,通過免費的網路課堂、微信訂閱號、微信研討會等新媒體開展中醫公益教學。
此外,在師承教育方面,孔伯華名家研究室與曲阜中醫藥學校還將合作設立以孔伯華先生名號命名的“孔伯華中醫傳承班”,切實落實理論與實踐的密合。
可以説,今天的孔醫堂,正踐行著孔伯華先生儒家文化與中醫事業融會貫通,共同發展的道路。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