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治高血壓當重調氣行血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2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江蘇人。首屆國醫大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自幼隨父學醫,1956年畢業于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留江蘇省中醫院工作,1983年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曾任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醫)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江蘇省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等。
先後對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毒感染性高熱、休克、出血、中風、急性腎衰、重症肝炎等進行系統研究。創造性地從單純的外感溫病擴大到內傷雜病,從急症病延伸到疑難病,形成了系統的“瘀熱論”理論。構建了中醫內科急症學學術體系,率先開設了中醫內科急症學課程。率先提出以臟腑為內科疾病系統分類基礎的思想,並據此編寫出內科學總論,提供了全國第二版中醫內科學教材的編寫藍本,對臨床專業分化起到了先導作用。
先後承擔第五版教材《中醫內科學》及其教學參考書的副主編、第七版內科系列教材主編等,著作28部,發表論文近200篇。主持國家、部省級課題37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22項,其中“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7年被聘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
●高血壓病人除兼見風、火、痰、瘀、虛外,每有氣血失調表現,有時氣血失調甚至成為主要病理因素。氣血失調是高血壓病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故在育陰潛陽法基礎上,配合一些調氣行血藥物,每能出奇制勝,事半功倍。
●在育陰潛陽藥中反佐仙靈脾一藥也是匠心獨運之筆,除有“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助而生化運作不息,達到“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之意外,更是葉桂溫養肝腎法之巧妙應用,值得深思。
馬某,女,37歲,2002年11月22日初診。
患者1997年妊娠時罹患“妊娠高血壓症”,當時未予藥物治療,産後血壓自行恢復正常,亦無特殊不適反應。2002年4月單位組織體檢發現血壓增高,排除症狀性高血壓可能,診斷為高血壓病,先後服用倍他樂克、山綠茶、復方羅布麻片等降壓藥,血壓仍難有效控制,血壓波動在140~160/90~106mmHg。
患者間有頭昏頭痛,口乾,飲水較多,手足不麻不脹,月經正常,舌苔薄黃,舌質紅,寸口脈細。有高血壓家族史,其外祖母、母親、姨娘、弟弟均罹患高血壓病。
證屬肝腎陰虛,陰不涵陽,氣血失調。治宜育陰潛陽,調氣行血,陰陽互求。
處方:丹皮10克,丹參15克,川芎10克,玄參10克,白蒺藜12克,仙靈脾10克,野菊花12克,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夏枯草10克,大生地12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後下),懷牛膝10克。7劑。常法煎服,每日1劑。
二診(2002年11月29日):服藥以來,血壓似有下降,但舒張壓仍高,測血壓130/104 mmHg,血壓高時頭昏,口乾,服藥首日曾有腹瀉,後則腸鳴矢氣,舌苔薄黃,舌質紅,脈細。頑疾獲效殊為不易,不可速求,當守方緩圖。
處方:原方加青木香6克,大薊20克,珍珠母30克(先煎)。7劑。
三診(2002年12月5日):藥後血壓下降至正常範圍,多次測血壓均在常限之下,維持在115/85mmHg左右,但有腸鳴、大便偏稀症狀。上方再加生楂肉15克,以降脂助運。12月10日復診測血壓120/80mmHg,無明顯不適,其後囑再服上方。3月後隨訪,感覺良好,血壓維持正常,已停服中藥2月。
按 高血壓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頭暈頭痛、性情急躁、面色潮紅、耳鳴麻木是其主要臨床表現,高血壓病進一步發展有成中風之虞,因此中醫每從“眩暈”“頭痛”“厥證”“肝風”“肝陽”等辨治高血壓病。丹溪雲“無痰不作眩”,張景岳言“無虛不作眩”,《證治匯補·卷之四》則指出:“以肝上連目係而應于風,故眩為肝風。” 周仲瑛認為,肝腎陰虛、陰不涵陽、陰陽失調是高血壓病基本病機。陰虛于下,水不制火則肝陽化風,夾痰夾瘀上擾清空,則致頭暈頭痛諸症發作。此三家觀點偏執一端,驗之臨床,高血壓病人除兼見風、火、痰、瘀、虛等多重病理因素外,每有氣血失調表現,有時氣血失調甚至成為主要病理因素。
周仲瑛進一步指出,臟腑陰陽的正常功能活動,是生化氣血並主宰其運作的基礎,臟腑陰陽失調也必然引起氣血運作的反常,而氣血運作的紊亂又加重臟腑陰陽的失調,故《管見大全良方》在論述中風病時指出:“皆因陰陽失調,臟腑氣偏,榮衛失度,氣血錯亂。”因此,陰陽失調雖是高血壓病之根本,而陰陽失調的表現方式則是臟腑氣血的失調,氣血失調是高血壓病陰陽失調的具體表現。正如唐容川所言:“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小動脈的痙攣、微迴圈的障礙、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供血不足是高血壓病患者的主要病理改變。因此,治療高血壓病在應用育陰潛陽法基礎上,配合運用一些調氣行血藥物,則每能出奇制勝,事半功倍。
本案患者有肝腎陰虛之本虛表現,而肝風、痰火標證不著,但血壓較高,提示患者有小動脈痙攣之基本病理改變,如不加以治療,勢必會出現心腦腎供血不足表現,故治療除大生地、杜仲、桑寄生滋水以涵木,白蒺藜、天麻、鉤藤、珍珠母熄風,野菊花、夏枯草清肝火外,以丹參、丹皮、川芎、玄參、大薊涼血活血,以青木香性味辛苦寒而調氣,懷牛膝補肝腎並引血下行。諸藥合用,共奏育陰潛陽,調氣行血之功。
另外,本案中反佐仙靈脾一藥也是匠心獨運之筆,在諸育陰潛陽藥中反佐一味溫補腎陽之品,除有“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助而生化運作不息,“欲奪之,先予之”,周身氣血“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有規律地運作不息,達到“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之意外,更是葉桂溫養肝腎法之巧妙應用,個中緣由,值得深思。(江蘇省中醫院 陳四清整理)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