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針學 名家雲集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2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自宋代開始,旴江流域涌現了一批蜚聲醫林的針灸學家,出現了以席弘為代表的江西針灸流派。此後名家雲集,薪火相傳。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針灸各家學説》記述的全國歷代62家針灸流派代表人物中,席弘、龔居中、龔廷賢等8每人平均為旴江醫家。

南宋席弘是江西針刺學派的領軍人物。席弘和其傳人席靈陽、席玄虛、席洞玄、席松隱等一脈相傳,傳承十二代;當傳至第十代孫席信卿時又外傳陳會,陳會授徒24人,其門徒擴大到廣東、四川、安徽、江蘇等地,形成卓有影響的“席弘學派”。席弘代表作《席弘賦》,是我國針灸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針刺歌賦。他注重針灸手法,特別是捻轉補瀉手法特色鮮明,其“行針審穴”、“補瀉迎隨”等穴位手法並重的針刺學術思想,對後世針灸學發展曾産生過深刻影響。席派高徒陳會經過40年的醫療、教學實踐,編成十二卷的《廣愛書》,以歌、賦形式闡述針灸內容,傳承發展了席弘針灸技術。陳會門徒劉瑾受寧獻王朱權之命,輯錄其師《廣愛書》主要內容著撰《神應經》,書中大量記述了頗具特色的針灸選穴配穴處方及補瀉手法理論,發揚了席氏穴位手法並重的學術思想,此書傳播廣泛,影響深遠。

明代李梴是席弘針刺學術思想的傳人。其所著的《醫學入門》不僅是一本重要的醫學門徑書,而且對針刺學術頗多獨特見解,特別是其“雜病穴法歌”及專論刺法補瀉的“南豐李氏補瀉”,流傳甚廣。李氏刺分迎隨、異穴補瀉和多元開穴説,豐富和發展了針灸學的理論和方法。《醫學入門》針刺學術還盛傳國外,是古朝鮮《東醫寶鑒》針灸篇引用最多的文獻之一。

南宋陳自明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重視整體治療,提倡針刺療法。尤其在治療外科疾患時,大都採用針藥並用。如對於癰疽的治療,提出“導之以針石”。在婦科方面,也補充了刺期門的手法。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記載不少針灸療法,也是古朝鮮《東醫寶鑒》針灸篇引用很多的文獻之一。他善用放血療法,書中載有“截瘧,于十指近甲稍針出血,及看兩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針去血,效”等。明代龔廷賢一生醫著頗多,其針刺療法多用於急救,如《萬病回春》中記有:“喉閉急症,急刺少商穴。”

清江籍民國針灸大師黃石屏針技精湛,“有覘而求者,無不應手奏效”,曾治愈大量上層社會人物及外國人士痼疾,馳譽國內外,被譽為“神針黃”。黃氏憑一枚小小金針而使“老外”為其神奇療效而傾倒,擴大了我國針灸的國際影響。黎川籍現代針灸學家魯之俊是第一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他充分肯定針灸的治療作用,倡導中西醫結合發展針灸之路。他不斷地研究探討針刺的科學原理,提出了“刺激”“神經”説“針灸效能”説。他主編的《新編針灸學》內容豐富,觀點新穎,頗多創新,學術影響廣泛。魯之俊為新中國中醫藥事業和針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旴江針學,名家雲集。在針刺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旴江醫家貢獻突出,功不可沒。當代江西中醫挖掘和傳承了歷代旴江醫家的針灸學術經驗,並加以發揚與創新,發明瞭的無創痛針刺術、五官飛針術等,療效顯著,蜚聲針壇。

□ 徐春娟 江西中醫藥大學旴江醫學研究會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