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醫學的三大流派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06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學院派
北平國醫學院
1929年時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的汪精衛主張廢止漢醫,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同意後,于當年2月召開中央第一次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要逐漸淘汰中醫的議案。“廢止案”引起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仁人志士的極大公憤。後經過全國中醫界同仁及請願代表的努力,這次歷史上極為轟動的廢止中醫提案得以推翻。經過此番激烈鬥爭,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等為代表的北平名醫,深感“非振興中醫,決不足以自存”,決心開辦中醫學校,培養中醫人才,壯大中醫隊伍,提高中醫療效,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1930年,以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為首的北平地區享有崇高聲望的老中醫聯合京都中醫界名流共同倡議設立“國醫學院”,最初命名為“北平國醫學校”,經過數次搬遷至豐盛衚同,改名為“北平國醫學院”,自第十一班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至此,民國時期北平地區的第一個中醫高等學院宣告創立成功。蕭龍友為院長,孔伯華、施今墨為副院長。1932年,因施今墨等另辦華北國醫學院,自此“北平國醫學院”改名為“北京國醫學院”,蕭龍友任董事長,孔伯華任院長。
學院要求報考生必須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經考試合格後入學,考生主要來自北平,部分來自天津、上海、山東等地。學院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招收學生分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三種層次。學制四年,畢業後跟師學習一年。學院聘請當時知名中醫任教。
在教育教學方面,蕭龍友和孔伯華等多次探討,學院授課的設置、構建一個中醫學術體系等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編寫好的教材使用,蕭龍友和孔伯華就組織各任課教師根據中醫經典著作編寫教材,蕭龍友對各類課程都進行了深思熟慮地思考,並編寫了詳細的教學方案,他重視中醫藥教材的同時,認為中醫院校教育也應當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治療學等古今醫界各家學説。此舉對“北平國醫學院”教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醫高等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更重視臨床教學。蕭龍友深知臨床經驗對醫學的重要性,他認為:術理並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從本;辨證施治,用藥精益; 臨證詳審,最重問診; 立法靈活,知常達變; 摒棄隅見,融匯中西。學院很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蕭老和孔老都親自帶學生實習。 學院歷時15年,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藥人才。許多學院早期的學生成了解放後中醫院校、醫院及研究單位的骨幹。如哈荔田、顧小癡、馬龍伯、丁化民、王為蘭、姚五達、張作舟等,也為我國中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探索了一條科學之路。
華北國醫學院
“華北國醫學院”是北平其他知名中醫繼北平國醫學院開辦成功後創辦的另一所國醫學院,施今墨任院長,陳宜成任董事長。學院每年招收一期,考生必須具有高中或同等學歷,學制四年,考生主要來自北平、天津、察哈爾等地,還招收了部分女生。提倡中西醫匯通,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學院辦學的主要特色。學院也重視西醫教學,聘請了北平知名的中、西醫專家任教。學院共設37門課,教材主要由學院老師編寫。1946年至1949年學院教務受國內戰爭影響幾乎停滯,1949年2月重組教務會,教務得到了恢復發展。1950年2月,學院被衛生部接管。學院長達18年之久,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如楊醫亞創辦《國醫砒柱》、董德懋創辦《中國醫藥月刊》。
北平國醫講習會
北平國醫講習會為1939年北平開辦的一所業餘醫學夜校。講習會學制僅為一年,教學為講座形式,但由於日偽當局把它當作發展北平地區醫學,進而達到奴化、統治市民目的之一種手段,因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援。講習會開辦發展順利,開辦地點則是古代皇家禁區——午門外朝房。講習會招收了大量生員,普及面廣,在北平地區産生了一定影響。仉即吾、趙樹屏、張菊人等一大批當時知名中醫任教,對中醫藥學的發展産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此外,通過一批有代表性的中醫藥雜誌進行學術交流與傳播,如《中國醫藥月刊》《北平醫藥月刊》《國醫砒柱》等。還有一批活躍的中醫學術團體,如北平中醫學社、北平國醫職業分會等,通過各種活動,擴大了北平中醫的社會影響,促進了北平的中醫藥發展。(本文作者蕭承悰係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嫡孫)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