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敷臍治潰瘍性結腸炎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1-04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孔某,女,33歲。1998年3月12日初診。

患者訴自1995年1月始腸鳴腹痛腹瀉,受寒後加重,大便呈稀糊狀,兼有黏液膿血,腹痛時即有便意,便後腹痛緩解。曾服消炎止瀉中西藥多次,效果不佳。後經結腸鏡檢查發現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黏膜均有糜爛及潰瘍,距肛門6~7 釐米較嚴重,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曾經中西藥物內服和保留灌腸,方能暫時維持。若3日不灌腸,每日數次瀉下黏液膿血便。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辨證屬脾胃寒濕,下注腸間,日久而發。治應健脾滲濕,溫陽散寒,澀腸止血愈瘍,收斂止瀉。

取炒蒼術30克,炒白術30克,茯苓30克,訶子20克,幹姜20克,肉桂20克,丁香20克,五倍子20克,石榴皮20克,地榆炭30克,延胡索30克。上藥共研細粉,入三七粉40克混勻,每日取適量藥粉,用溫開水調成稠糊狀,敷臍內,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停灌腸及口服藥。用藥6日後腹痛開始減輕,瀉下次數每日減少1次。25日後症狀更輕,70日後諸症消失,大便恢復正常,日1次。1年後隨訪未再發。

休會:本例主因是患者脾胃虛寒,運化失職,導致寒濕下注,故引起腸鳴漉漉,潰瘍腹痛腹瀉等一系列症狀。因而治療關鍵是健脾化濕,溫陽散寒,收斂止血,澀腸止瀉。臍,又名神闕穴,為任脈之穴,藥物敷臍內藥效經血液迴圈可直至胃腸病所,發揮效用。其中蒼術辛苦性溫,芳香能化濕,健脾止瀉;白術甘苦性溫,甘溫補中,為補脾燥濕要藥;茯苓甘淡性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濕,治脾虛瀉泄;訶子酸苦性平,澀腸止瀉;幹姜辛熱性燥,善除裏寒以溫脾胃之陽;肉桂辛甘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丁香辛溫,有特異芳香味,溫暖脾胃;五倍子酸澀收斂;石榴皮酸澀性溫,澀腸止瀉;地榆炭苦酸,收斂止血;延胡索苦降溫通,為止痛良藥。藥證相符,故療效顯著。

□ 馬建國 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