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汗症治驗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0-17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吳某,女,26歲,2010年2月23日初診。
患者1個月前順産1男嬰,産後多汗,每吃飯、稍活動即出汗,夜間入睡出汗更甚。在當地農民不問其因,凡産後有患皆謂曰:“是産後受風,”須服“蒼術魚”(民間土法),服後蓋厚被使其出汗,從此汗出不止,疲乏無力。
來診時,穿棉衣蓋棉被,用輪椅推進診室,揭開棉被,頭汗涔涔,熱氣蒸蒸。精神不振,語言清晰,聲音怯弱,畏寒肢冷,四肢活動自如,手足不溫,口乾欲飲,面色淡黃,舌質淡紅,舌體胖,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自述汗出怕冷,晝日稍勞即汗,夜間入睡汗出淋漓,以頭、胸、腹、背為甚,衣被皆濕,每天早晚皆換內衣。
此乃産後血虛,陰不潛陽則汗出,復與發汗之法,犯虛虛之弊,致使衛陽不固,營陰不守之故。
治療:補氣血,固衛陽,止營陰,生脈飲加味。
處方:人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12,山茱萸15克,黃芪30克,白術12克,鱉甲20克,生地12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防風12克,牡蠣20克,制附子15克(先煎20分鐘),鹿茸10克(研細分3次沖服).
4劑,每劑煎3次取澄清液約1000毫升,分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約300毫升。
2月27日復診:服藥後出汗量逐漸減少,手足較前有溫熱感,亦不怕冷。精神尚好,效不更方,守原方續服4劑以鞏固療效。
3月3日三診:出汗畏寒皆止,手足皆溫,食欲尚可,但是感到身困乏力,入睡夢多。脈沉緩,舌苔淡薄。給於歸脾東加減以善其後。
按:此例患者産後傷陰,而致陰虛盜汗,復與發汗過重而傷陽,使腠理不密,衛陽不能固攝,營陰外泄而汗出。《景岳全書》雲:“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液隨衛氣外泄。”陰傷則損陽,陰無所依,陽無所主,故陰陽兩虛,汗出淋漓。
用人參、麥冬、五味子大補元氣,生津潤燥斂陰而固陽,黃芪、當歸、山茱萸補氣固表,生血養陰,使陰生陽長,氣隨血生,血隨氣存。牡蠣、生地、白芍、鱉甲滋陰清浮陽之熱,斂陰而止汗。防風、黃芪、白術為玉屏風散,既能益氣固表止汗,又能預防風邪侵犯。
附子溫中回陽,《本草綱目》説:“附子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鹿茸既能養血益陽而散寒,又能填補腎中之真陽,《本草綱目》有:“鹿茸養血益陽,生精補髓,治一切虛損。”所以陽氣充足,陰回則汗自止,畏寒肢冷則自除。
(郭俊田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