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守住百草,方能杏林芬芳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10-0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編者按:這是一場發軔于國家戰略層面的運動,在31個省(區、市)的807個縣開展。上萬名普查隊員加入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大軍。
截至2014年7月30日,匯總得到15萬餘塊樣地、近1.2萬種中藥資源的種類和分佈資訊,50多萬份標本實物,發現疑似新種40多個,數字每天都在增加,科研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與厚度,著力摸清中藥資源“家底”,他們深知,守住“家底”,中醫藥産業便有了根本支撐。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佈局、新目標對中醫藥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中醫藥發展承載的內涵、外延也遠遠超過了醫療衛生範疇,中醫藥的發展需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研究。”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
資源 關乎中醫存亡的本末
原始森林、碧海藍天、蒼天古木,這或是大多數遊人心目中的三亞綠洲。
但在任職于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的王德立眼裏,舉目所及,惟有嘆息。
“我看到的已不是藥材滿布的三亞,所到之處無不被熱帶果林及被砍被伐的枯樹所充斥。”
“這樣的樣地我們能調查到什麼藥材?”王德立憂慮不已,“在明年或後年可能連隔離帶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畦埂和一大片果樹林。那些原本生長於此的白木香、坡壘等名貴樹木將永遠消失。”
在文掃,他眼前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樹林。芒果種植園噴灑除草劑後寸草不生。
如果中藥資源沒了,中醫如何保衛群眾健康,中醫何處才有立足之本?這讓王德立時時心痛。
值得欣慰的是,以上只是個別現象。
在部分地區,國家退耕還林、生態保護等政策大力推行,也刺激了廣大偏遠地區、農牧地區生態環境的恢復。隨著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的大力推行,中藥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隨著人工種植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一些曾經稀缺的中藥材不再稀缺。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副主任郭蘭萍看來,目前制約中藥材産業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是中藥材市場資訊不對稱、盲目種植等因素造成價格波動對種植戶、消費者的傷害。
近30年來,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不曾開展,期間國內中藥資源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藥材的需求量、産量及主要産區分佈等與20多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部分藥材由於野生資源有限,社會需求量大,野生資源量逐年減少;也有部分藥材大面積栽培,加上退耕還林等,藥材資源量逐漸增加。但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藥材價格急劇波動,農民利益受損時有發生。
“摸清家底”一時間成為業界共識。開展一次中藥資源普查的想法應運而生。
問計 發軔于頂層的國家戰略
“古老神奇的東方,百草生長的天堂。寒熱溫涼調陰陽,佑護蒼生得安康。踏遍萬水千山,我們採摘健康。”這首名為《我們採摘健康》歌曲是中藥資源普查的主題歌,詞作者是王國強。
為了這一次採摘,許多人等了十幾個春秋。
2009年4月,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加強中藥資源監測和資訊網路化建設”,強調了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性。
隨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始籌備中藥資源普查事項,2011年開始通過了中醫藥公共衛生專項和行業科研專項,以項目支撐普查試點工作的方式,在全國31個省份組織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這為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組織實施積累經驗。
“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在1987年結束,時隔將近30年再次啟動,一方面行業有很強的呼聲,另一方面我們有了很充足的技術儲備,及肖培根、王永炎、張伯禮等院士領導的中青年專家隊伍,其次各地方對資源普查也很有共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説。
他坦言:“中藥資源普查要給後人留下點什麼”。他説的“什麼”,是要構建起來中藥資源普查和監測的長效機制。在中藥資源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網路、資源動態監測等方面,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能夠為大宗藥材的主産區提供服務,促進中藥材産區的轉型升級。
立足國家層面,著眼長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的最大特點。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出任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足見規格之高。
在資源普查籌備階段,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以及普查技術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黃璐琦和趙潤環、張本剛、郭蘭萍等,一次次地開會,先後走訪水利部、國土資源部、林業部、國家遙感中心等部門,在多方取經的基礎上,組織各方專家召開研討會,探討普查必要性和可行性、組織方式、技術支撐等問題。
他們歷時數月,先後撰寫了普查的全國方案、省級方案、縣(市)級方案、明確了普查目標、內容、組織方式、技術定位、預期成果等核心問題,為普查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技術層面,黃璐琦、王永炎主持的全國中藥資源技術規範編制課題組,組織包括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老專家在內的全國50多個知名專家,先後修訂14版,撰寫了50多萬字,形成了14冊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為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提供了技術指南和保障。
變革 機制創新護衛産業有序
“三月茵陳四月蒿,過了四月砍來當柴燒。”
這是一首流傳自東漢的諺語。講的是三月間採的蒿,病人吃了就康復,四月後採的蒿,吃了病情卻不見好轉。諺語強調即便是同一味藥材,不同時節採摘,療效也會有全然不同的差別。收購藥材,更要嚴把細節和品質關。
計劃經濟時期國家有藥材公司和藥材收購站,藥材市場相對單一、品質也便於管理控制。如今,在市場經濟下,面對良莠不齊的藥材、缺乏經驗的種植戶、魚龍混雜的市場、跌宕起伏的價格,如何維護中藥材産業的健康有序?
攻克此難題,攸關此次中藥資源普查成與敗。
王國強曾表示:“此次普查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要建立起對中藥資源進行動態監測的長效機制,更好地指導中藥材的生産,更好地滿足人們群眾對中藥的需求”。
破解點,定在了大數據。
中藥資源普查之後,將建成“中藥資源動態監測資訊和技術服務體系”實現全局監控。
整套“體系”包括1個中心平臺,以及覆蓋全國的65個監測站和807個監測點,區域內的中藥資源基本情況、動態變化、發展趨勢等資訊,將實時傳遞到國家相關部門。
最終,全國藥材的産量、流通量、品質和價格等資訊,將與國家資訊平臺、各地中藥材市場、中藥材主産區之間,實現資訊互通。
借助衛星遙感、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還將建立起栽培藥材基地數據庫,以及野生資源瀕危預警機制。在數據庫中將包括,産區的分佈、種質資源、年産量、單位面積産量、種植面積、栽培技術、病蟲害種類、藥材品質狀況等資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科技司司長蘇鋼強表示,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科研成果要與實際運用相結合,要“接地氣”解決實際問題,並以此帶動地方經濟,促進中藥學科發展。同時,要在鞏固普查試點工作成果、保證中藥材品質和提高療效等方面下工夫。
對此黃璐琦説:“未來,通過與各省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以及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資訊服務站建站單位的聯動,形成穩定的科研組織架構和共建共用的合作與成果分享機制,加強科研成果向中藥材生産一線的轉化應用,為國際標準的制定提供保障。”
“頂天——想國家,立地——想農民”,這是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辦公室的座右銘。如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通過中藥材種植激活當地經濟發展,也是此次普查的著眼點之一。
除了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國家還將重點建設種苗繁育基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從種苗繁育、科研基地、資訊監測點、專家委員會、資訊服務、到企業需求定制,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産業合理佈局與發展,默默保障中藥藥材産地健康、品質優良、價格有序、加工安全、渠道透明。
成效 為普查全面開展打下了基礎
目前,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階段性成果備受矚目,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在2013年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王志勇表示,實施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是保障中藥産業做大做強和服務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在2014年“5·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和環保部聯合,基於中藥資源普查的成果,以“中藥資源,健康之源”為主題,開展了“中藥多樣性圖片展覽”活動。來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成員單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代表參觀了“中藥多樣性展”,對中藥資源普查相關的工作予以肯定。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已將中藥多樣性展覽的展板,在“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草綱園”內長期保留、面向公眾開放,對宣傳和展示中醫藥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2014年“兩會”提案中,張伯禮等7名人大代表,提出“通過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全面開展中藥資源普查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設立專項組織實施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據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委聯合編制《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4-2020年)》(送審稿),已將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納入其中。
目前,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牽頭,科技司司長曹洪欣、副司長李昱、周傑和規劃財務司司長蘇鋼強、副司長武東帶隊,正對各試點省份的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進行綜合調研,總結前期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成果,梳理推進工作中面臨的問題,研究解決相關困難的對策和措施,為中藥資源的全面開展做準備工作。
“踏遍萬水千山 ,我們採摘健康。走過每寸土地,我們播種希望。唱遍天下南北,我們採摘健康。識得寸草三春心,能使杏林更芬芳。”這是《我們採摘健康》歌詞的結尾。
根保住了,才有粗壯的枝和脈,繁茂的果與葉。
守住了中藥資源,才能花開四季。才能芬芳杏林。
(實習記者 張曉東)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