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柏:《內經》論風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9-1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熊繼柏 湖南中醫藥大學

中醫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是外感病邪的先導。風邪具有“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所謂“無常方”,即無常規。風邪客於人體,無處不及,或在皮膚,或在經脈,或在臟腑,為病變化多端。筆者在此簡要總結《內經》中風病的理論如下。

五臟風

《素問·風論》(簡稱《風論》)雲:“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指口舌極焦燥),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咽)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可見,五臟風病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肺風咳嗽短氣,心風舌焦語言不利,肝風善怒,脾風四肢倦怠,腎風面部浮腫等。然不論其何臟風病,均有“多汗惡風”之症,這是風病突出的症狀特點。

腦風

《風論》雲:“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邪侵入風府穴,循督脈而上入于腦,出現頭巔疼痛之疾,便是腦風。此外尚有一種“首風”,由於沐浴汗出,風邪乘虛侵入頭部、皮毛,《風論》所謂“新沐中風,則為首風”。症見頭面多汗惡風,頭痛不能外出。證與腦風相類。

內風

《風論》雲:“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入房則內耗其精,汗出則外泄其氣,氣精兩虛,風邪乘虛而入,是為內風。此“內風”是由精氣內虛,風邪外入所致,它與後世所説的“肝風內動”完全有別。

漏風與泄風

《風論》雲:“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因飲酒之後而被風邪乘虛入中者,名曰漏風,亦稱酒風,表現為“多汗,喘息,惡風,口乾善渴,不能勞事”。《風論》又雲:“外在腠理,則為泄風。”因風邪侵犯腠理,使毛孔疏張,肌表不固,乃至“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而)寒”。漏風與泄風症狀基本相似,病因稍有差異。

偏風與風痱

偏風又名偏枯,即半身不遂。張景岳謂:“偏枯者,半身不遂,風之類也。”偏風或由風邪侵入人體之一側,致使營衛虛衰,肢體失養所致,《靈樞·刺節真邪》所謂:“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或為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阻塞經脈氣血所致,《風論》所謂“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痱是指中風入深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並兼神志不清的病證。《靈樞·熱病》所謂“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偏枯與風痱,均有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之症,然偏枯是半身不遂,其神志清楚,病邪較淺;風痱則是四肢不收,其神志欠清,甚則語言不利,病邪較深。

《樓氏綱目》雲:“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于裏,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

勞風

《素問·評熱病論》雲:“勞風法在肺下……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勞風是因勞而虛,因虛受風,風邪犯肺化熱引起的惡風振寒、咳吐膿痰而兼喘促的病證。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則將此列為“風熱候”。

癘風

亦稱大風,即麻風病。《風論》雲:“癘者,有營氣熱胕(腐),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癘風。”《素問·長刺節論》又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

癘風是由風邪客于皮膚肌肉,內侵血脈之中,鬱而化熱,使血敗肉腐,皮膚潰瘍,鼻柱敗壞的病證。高士宗《素問直解》謂:“大風,癘風也。風邪客于脈而不去,皮膚瘍潰,名曰癘風。故病大風,內則骨節重,外則鬚眉墮,名曰大風。”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