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案賞析之經絡醫學:胃脹頭痛從一而治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9-1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程某,男,23歲,2011年8月11日初診。

主訴:胃脹滿、發作性頭痛1年。

症候:胃脹滿,吞酸,噫氣,大便黏膩不爽。發作性眉棱骨疼痛,放射至顳部。

經絡診察:手太陰經、手厥陰經、手少陰經異常。

辨經:病在太陰經。

選經:太陰經、陰維脈。

選穴:針刺尺澤、列缺、公孫。

二診:症無變化。取內關、公孫、中脘、足三里。

三診:胃脹好轉,已不泛酸,大便黏膩,打嗝見好。吃飯後已不噁心、不頭痛。取內關、公孫、中脘、足三里。

8月23日追訪,諸症未復發。共3診,屬臨床痊癒。

醫案解讀

此案第一主訴為胃脹滿。患者由於去國外留學水土不服,胃脘脹滿,噫氣吞酸,伴有大便黏膩,偶有噁心,西醫診斷為胃炎。第二主訴為發作性頭痛,額角眉棱骨處隱隱疼痛而發脹,屬陽明經,與第一主訴有直接關係。

按照中醫的看法,兩個症狀算為一個疾病,為1年多的胃脹滿及其引起的陽明經頭痛,自覺“上火”時發作。本病屬胃陰或脾陰不足的證型,多由疲勞或睡眠少所致。疲勞或睡眠少能消耗腎陰,腎陰為脾胃陰之基礎。

諸症與脾胃有關。一診經絡診察顯示手太陰經異常,提示症狀由肺氣不降則脾氣不升所致。太陰氣機異常一般取尺澤、陰陵泉,但本病屬肺肅降氣機異常引起的脾胃病,而脾經未出現異常,故單取尺澤不加陰陵泉。

足太陰脾與足陽明胃相表裏,因陽明經無異常反應,治療乙太陰絡脈為主,取手足太陰經之絡穴(列缺、公孫),此對穴恰巧亦為任脈、衝脈的交會穴,故應能治療胃脹滿。列缺為治療頭項部的總穴,能治療(太陰異常引起的)頭痛。

針後症無變化,因此改變思路,二診取兩組腧穴:內關配公孫,中脘配足三里。內關、公孫為傳統奇經八脈穴組,主治包括胃的病變。中脘、足三里能調理脾胃,適合用於氣機不暢引起的脾胃病。到了三診,胃脘症狀和頭痛已完全消失。再針前穴,鞏固療效。

從此例可見兩點:一是兩個主訴有時候屬同一個病,需要通過經絡診察來判斷有無關係,是否由一個證型或同一條經絡病變所致。二是經絡診察雖然只顯示陰經異常,但若有陰陽相表裏經的症狀而且症狀屬實象者(氣機不暢包括在內),因陽經偏于瀉,應加陽經腧穴。

此例再次證明針灸臨床中任何常見病都不能死守某組“經驗穴”或“規範穴”,必鬚根據症候結構和經絡變動,調整選經、配穴思路,才能取得較好效果。(王居易)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