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養生之白露:賞月 聽琴 養身心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9-09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今年中秋適逢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正如白露的名稱,從這天起寒氣漸盛,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農曆言:“鬥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淩而為露,故名白露。”《禮記·月令》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此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之時。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特點
秋季天氣特點多風少雨、氣候乾燥。中醫認為秋季是由熱轉寒,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過渡時期。初秋,盛夏余炎未消,氣溫仍然較高,故有“秋老虎”的説法。但白露之後,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寒熱多變,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復發,成語“多事之秋”就由此而來。
中醫學認為,秋氣與人的肺相通。肺開竅于鼻,其外現在人的皮膚毛髮。秋天雖然秋高氣爽,但也帶著燥氣,燥為陽邪,易耗津液;津液損耗則肺氣虛。肺氣虛就很容易出現鼻幹口燥、幹咳、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及皮膚緊繃、幹癢等症。
白露節氣後氣候轉寒涼,寒涼會使氣機收引,影響肺的宣發功能。肺在情志為悲憂,即指肺與悲憂的情志關係密切。悲和憂均屬於消極情志活動,它們雖略有不同,但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卻大致相同,都可以導致氣的不斷消耗。故過度悲憂易於傷肺,而致精神不振,情緒悲觀,飲泣不止,胸悶氣短等症,反之,肺的生理功能不足時,也易於産生悲憂的情志變化。
秋天陰雨霏霏、草木凋零、黃葉遍地,容易引發人悲秋的傷感情緒。“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這些古詩詞都反映了古人悲秋、傷秋,感嘆人生短暫、歲月易逝的情緒。悲憂最易傷肺,肺氣一虛,機體對外界病邪的抵抗力就下降,所以在秋天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
中秋賞月聽古琴
中秋節時,月朗星稀,一輪圓月高挂天空,人們坐在月下,慶豐收、品月餅、話團圓。如果再能聽聽古琴曲是何等的愜意。筆者認為中秋夜最適合聽的古琴曲是《良宵引》。《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最早見於1614年的《松弦館琴譜》,該曲于隋代問世,盛行于明代,流傳至今,為學琴必學之曲,該曲分三段,短小精悍,泛音、按音、散音、撮音相形益彰,盡顯古琴特色。
第一段第一句以泛音開始,烘托出安靜的夜晚、繁星點點、微風初起, 第二、三句基本相同,用琴音疊唱,描述出明月出山、長風萬里的空曠感,第四句用琴聲進一步展開畫面,左手大指從七弦、六弦、五弦、四弦、三弦階梯般的上行,如一輪明月破雲而出,花影隨月移動升上欄杆。結尾二句在四弦七徽之六反覆彈奏,如明月高挂天空,清輝灑向人間。
第二段前半部分為承接第一段,將第一段主旋律調移低八度。琴音在古琴九、十徽徘徊,如明月在星空緩緩自西向東移動。其後半段為左手大指在古琴六弦、七弦的九徽和十徽間移動,指法從吟、揉、綽、撞過度到結束句濃重的撮音,映射出人間的賞月達到情緒的高潮,為轉入第三段做好準備。
第三段第一二句以古琴“打圓”指法為主,在七四弦、五三弦間的挑勾打圓,以勾為“重而濁”,挑為“輕而清”,營造出“如天地之寬廣,風水之澹蕩”的感覺,打圓表現出異弦同聲,體現和音,琴、人、自然相和,折射出人們賞月、慶豐收的和諧美滿生活。結束句用泛音,上下八度,首尾呼應,曲終人散,月影下重簾,輕風入夢中。
琴音調氣益肺脾
從五音調五臟的角度來看,古琴曲《良宵引》具有疏肝健脾補腎安神作用。
宮音入脾、商音入肺。五行中脾屬土、肺屬金,土可以生金。中醫講“虛則補其母”,要調養好肺臟就要從脾臟著手。《良宵引》第一段主旋律在宮、商音之間徘徊,結束在宮音之上,並在宮音反覆加強,所以有健脾作用。
中秋後天氣漸寒,寒則氣機內收,容易肝氣鬱結。中醫認為,“氣有餘,便是火”,肝火便是化火而成的。加上秋季萬物蕭瑟,人心情容易苦悶、抑鬱、傷心等,這些情緒都容易傷肝。很多人一生完氣就不想吃飯,常説“氣都氣飽了”,其實就是肝火影響到脾胃的表現。所以除了健脾之外,也要注意疏肝理氣。古琴曲《良宵引》在第二段、第三段多次出現在角音“打圓”,能起到調節肝氣的作用。
肺與腎關係密切,中醫認為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宣發肅降功能,《良宵引》第三段在羽音“打圓”, 羽音入腎,有補腎氣作用。
縱觀古琴曲《良宵引》:角音出現40 余次,宮音出現60余次,商音出現30余次,羽音出現40余次,徵音出現30余次。具有補脾、宣肺、疏肝、益腎、安神作用。
當一輪明月高懸天空,舉杯邀明月,側耳聽琴聲。清風佛衣袖,對酒話團圓。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人間花好月正圓。
(作者:邊江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骨傷科醫院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