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烈光養生心悟:貪得無厭是養生大忌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9-03 內容來源: 中國網
眼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已經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人類,本來就是自然生態中的一環,人類生存需要生態環境的支援。據中科院動物所的研究發現,人類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但人類對資源的更大需求已經導致了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人對生態不文明,生態對人也不會客氣,只是這種報復來得有早有晚而已。生態環境的惡化尤其不利於養生。沒有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生存都將難以為繼,何談養生?真是“彼何榮勢之雲哉”?!如果有一天生態發展到“千山鳥飛絕”的時候,那麼“萬徑人蹤滅”也就不遠了。
生態環境的嚴峻現狀,根源在哪呢?在於人們不知滿足、無盡索取的心態,在於人們私欲的無限膨脹,概言之,根在心態不文明!“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放縱慾望、不知滿足、貪得無厭是禍患的根源,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被思想家老子一語道破,然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卻在近乎無奈地演繹著這樣的悲劇。社會是以人為單位組成的,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擺正心態,生態才能得以有序維護和利用。
首先,懂得知足。其實每個人生存所需求的物質並沒有那麼多,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之説,仔細想來,事實就是如此。而人類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之名,行破壞生態、無盡索取之實,最後得到的只能是自然生態的報復。生活品質的提高,卻以生命品質的下降作為代價,值得嗎?當深思之!曾國藩曾説:“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人之外求於物,終究是為了身心的舒泰,身心是本,外物是末。如果貪得無厭,損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豈非舍本逐末?此為智者所不取,更是養生之大忌!“有山有水更何憂,知足能令萬事休”,所以文明的心態,當先知足。
其次,懂得珍惜生命。不僅人類的生命應當珍惜,生態環境中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只有寶貴的一次,不應該被輕易抹殺。不珍惜生命,是一種不文明的心態,這樣去對待生態,生態必然以不文明反擊。艾滋病、非典等,這些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都可能與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對生態的野蠻破壞、對生物的無序利用有關。人類的生存,仰息于自然生態,依賴於生物多樣性,這種關係就決定了生態總是有辦法“對付”人類。因此,人類不僅應該珍惜自身生命,還應該以文明的心態對待自然生物,正如唐代大醫孫思邈所言:“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再次,道法自然。地球是人類生存的載體,自然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近百年的國外工業發展史上,對自然生態先破壞後保護的慘痛教訓實在太多太多。我國許多城市現在也進入了這個怪圈,當山不再綠、水不再清,鄰山不能居、鄰水不能飲之時,再去想挽救生態,“不亦晚乎”?!兩千多年前的“醫家之宗”《黃帝內經》就曾強調:“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然生態對人類的支配地位,要求人類應該以順應自然為主,而不能肆意“改造”自然。尤其是生態圈,經過了幾十億年的生物間長期鬥爭及適應而形成,若人類以自己的意願橫加干預和破壞,其恢復時間也需極長,甚至無法恢復和補救。
總之,追求生態文明的根本在於樹立心態文明。“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貪得無厭是養生大忌,養生者尤當自省。若人人能培養和形成重生而知足的文明心態,並使之最終成為社會主流意識,生態文明則不遠矣,社會整體的文明亦不遠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作者:馬烈光 成都中醫藥大學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