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麟:民間絕活“飛針法”傳承者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29  內容來源: 中國網

6年前,來自武夷山的女孩小雪因患“病毒性腦膜腦炎”發燒昏迷90天,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傳統內科醫生李學麟的救治下,挽回了生命。如今,小雪已是一名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了。

飛針治愈腦膜炎女孩

2008年,小雪不慎著涼後高燒到近40℃,次日口吐白沫,抽搐後不省人事。父母忙帶女兒到福建福州一家三甲醫院,診斷為“病毒性腦膜腦炎”。住院一個月,小雪依舊昏迷且持續低燒。在當時幾乎不治的情況下,媽媽胡小梅打聽後找到福建省人民醫院傳統內科病房主任李學麟,

李學麟用家傳“小兒飛針法”為小雪針刺治療,消毒、取穴,用自製的“飛針”瞬間刺入,再挑出,短短幾秒就完成頭部針刺,同時給她開出了輔助治療的中藥方。胡小梅説,第二天,小雪就開始退燒,而且有些清醒了;第三天,體溫恢復正常,且可以站立、走幾步。半個月後,小雪就可以在公園裏走了。斷斷續續治療1年後,小雪雖由於腦膜腦炎對大腦的損傷,智商比同齡孩子低,但外貌看來已與常人無異。

飛針俗稱“摘針”、“跑馬針”、“點刺法”,是民間醫家根據小兒解剖、生理、病理等特點摸索出的特色針刺療法。但關於“飛針療法”的專著和論述未見面世,施術者僅憑家傳或師傳經驗,針法不一,秘而不宣。看到該術瀕臨失傳,李學麟的大哥——福建中醫藥大學兒科教授李學耕(已過世),整理編著出版了《小兒飛針療法》(1981年),希望把這一民間絕活傳承下去。

小兒飛針療法主要用於小兒急性、熱性、進行性或慢性等實證,如小兒外感發熱、高熱驚厥、痄腮、痢疾等;針對小兒雜病證候,飛針療法應用也相當廣泛,如積滯、嘔吐、泄瀉(小兒消化不良)、疳積(小兒營養不良)等。可治成人頸椎病、面癱、風濕病等肌肉、關節及神經系統疾病。

幼承家學致力中醫

李學麟出身中醫世家,其祖父李春山、父親李子光開創的“福州蒼霞洲李氏兒科”享有盛名。長兄李學耕、次兄李學堯均繼承父業為醫。

在家庭熏陶下,李學麟幼時即對中醫感興趣,13歲小學未畢業即在母親督促下抄誦《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等中醫入門醫籍,因文化大革命而休學後則隨父侍診,抄寫處方,打下了良好的中醫基礎。復課上中學後,李學麟施展起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為師生服務,還曾承擔學校《衛生常識》課程中針灸知識章節的講授任務。

中學畢業後次年即去插隊,一個月後即因其特長被農場安排在醫務室任衛生員,期間閱讀了大量醫書,自學現代醫學知識。1977年初,李學麟爭取到機會,參加了福建醫科大學中醫係(福建中醫學院復辦前身)舉辦的第二期福建省中醫進修班半年培訓。全國高考恢復後,李學麟考上福建中醫學院,經過將近5年的系統學習,于1982年畢業後一直在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兒科擔任醫、教、研工作。

他不僅繼承家傳經驗,工作之餘,還常結合臨床實際,鑽研中醫經典理論,博覽群書,學習歷代名家經驗,並不斷吸收醫學新知識和掌握醫療新技術,致力於小兒熱病方向的研究,從傷寒、溫病等傳統學説入手,結合歷代醫家的心得、經驗,融傷寒、溫病理論于一爐,研究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針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提出以通陽和陰之法指導治療小兒感染性發熱、肺炎、哮喘、腎病及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急、危、疑難病證,每每出奇制勝,故出診時求醫者甚眾。

做好科研傳承中醫

1988年李學麟參編《中醫學問答題庫·兒科學分冊》(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主持並參加多項省級科研課題研究項目,參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的臨床研究”課題于1998年獲福建省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後又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2006年初,因醫院發展需要,李學麟接受了振興傳統中醫的任務,擔任醫院杏苑國醫診治中心主任,組建了傳統中醫病房和中醫工作室,通過發揮傳統中醫優勢,採取中藥口服、針灸、貼敷等綜合方法治療各種疑難病症,並大力開展學習中醫經典名著等措施,把中醫工作室和傳統中醫病房作為全省培訓高級中醫臨床人才基地,以強化中醫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水準。

“飛針對小兒退燒的效果很好。”李學麟説,飛針術對小兒高熱、驚風、昏迷、疼痛、嘔吐、泄瀉有效,也可治療小兒腦癱、小兒弱智、小兒多動症、小兒癲癇等疑難病症。“現在父母太疼孩子,不捨得孩子挨針。”李學麟説,飛針點刺僅有微痛感,但因使用的針具外觀較粗使人畏懼,所以臨床開展也少了。目前,針具已進行改良,爭取能讓家長接受並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記者胡 彬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