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美辨治強直性脊柱炎經驗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25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症為主要症狀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其病因不明,發病機制不詳。目前西醫主要以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來緩解症狀,尚無根治的方法。由於病情複雜,重則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強直性脊柱炎在中醫屬於痹症的範疇,早期以腰骶部疼痛為主要症狀,隨後病變表現為腰和(或)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及膝、踝、肩關節疼痛,伴夜間痛或晨起腰背部僵硬感等。

湖北中醫藥大學田玉美教授從醫執教60餘年,臨證運用陽和湯治療此病頗有心得,療效顯著。筆者跟師侍診,獲益匪淺,今將其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辨證論治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病因病機解析

有中醫學者認為:腎虛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基礎,風、寒、濕、熱、瘀是其誘發因素。《內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田玉美認為此病乃本虛標實之證,如《難經·二十八難》中提到:“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其病位在腰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腎者,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筋骨病責之於肝腎,且腰督為腎府,肝腎精血不足,陽氣虧虛,腎督失充,筋骨失于溫煦、濡養,故本病以肝腎陰精虧虛,兼陽氣不足為本。

《內經》雲:“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腎督本虛,風寒之邪乘虛內侵脊柱、筋肉、骨節,與氣血相結,水液運作失常,痰濕內生,以寒為主者,寒性凝滯,故病疼痛。

以風邪為主者,風性善行而數變,早期可見遊走性關節疼痛,以腰骶部為主。兼濕邪者,濕性黏滯重著,可伴見腰背、肢體酸楚重著等症。

臨床觀察發現強直性脊柱炎晚期可並見關節紅腫、疼痛等症,田玉美認為六淫之中,以風、寒、濕邪為外因,熱、瘀則為病機演變過程中的內生病邪。故此病本于肝腎不足,屬本虛標實之證。

陽和湯方解

葉天士雲:“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桂附剛愎,氣質雄烈精血主臟,臟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血肉有情,栽培身內之精血”。田玉美認為非味厚之品無以填補骨髓,非血肉有情之品無以滋補精血,故方中重用味厚之熟地,滋補肝腎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益精養血,兩者合用,溫陽養血,以治其本,共為君藥。少佐肉桂、幹姜以溫陽散寒,除陰寒凝結之證。經絡痰濕記憶體,以白芥子化痰通絡,消腫散結。同時配伍少量麻黃,宣通經絡,與諸溫和藥配合,可以開腠理,散寒結,引陽氣由裏達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為使,解毒而調和諸藥。補血與溫陽並用,化痰與通絡相伍,益精氣,扶陽氣,化寒凝,通經絡,溫陽補血以治本,化痰通絡以治標。如上所言,強直性脊柱炎多屬腎督虧虛,寒濕痹阻。故用陽和湯,補腎益督,化痰通絡,方證合一,療效確切。

然根據證型的差異,方應略有加減。如關節紅腫灼熱,為寒濕痹阻,正邪交爭,內生鬱熱者,加連翹、青蒿、薏苡仁等清虛熱;如寒濕痹阻,氣血不暢,脈絡瘀阻者,加丹皮、雞血藤等化瘀通絡。

病案舉隅

案一

呂某某,男,25歲,2013年5月26日初診。

患者5年前左下肢膝關節逐漸強直、難以彎曲、灼熱腫痛。3年前不明原因出現雙側髖關節強直疼痛、活動不利,伴口乾欲飲,汗出,小便色黃,大便稀溏,日3~5次。舌紅、邊齒痕,苔黃,脈沉、細、數。醫院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處以:熟地15克、鹿角膠15克、炒白芥子6克、肉桂3克、牛膝15克、千年健15克、雞血藤20克、五加皮10克、威靈仙15克、鎖陽10克、白芍20克、甘草6克、炒雞內金15克、炒白術20克、薏苡仁30克、丹皮15克、海桐皮15克、連翹30克。以此方為基礎進行加減,服湯劑1月,症狀基本消退,囑咐病人將上方做成膏劑,續服善後。

按:《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指出:“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患者素體肝腎陰精虧虛,陰虛火旺,故關節灼熱腫痛,腎督空虛,筋骨失養加之風濕侵襲則關節僵直,活動不利。陽虛症狀不顯,以虛熱徵象為主,治療中不可妄用溫燥,亦不可過於寒涼。因本病病位深在骨髓,非一般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藥所能及,故用陽和湯滋腎填精,祛風化痰。本方以熟地、鹿角膠甘溫之品為君,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通血脈、強筋健骨。少用肉桂,引火歸源,通脈止痛。白芥子,利氣豁痰,散結止痛。治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田玉美治療此病加用鎖陽,取其益精興陽,潤燥養筋,治痿軟之功效。用牛膝、千年健、五加皮、威靈仙、海桐皮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除濕;白芍配甘草,酸甘緩急止痛;同時因其關節紅腫,以丹皮、連翹清熱除蒸。全方寒熱配伍,恰到好處,虛實兼顧,故諸症得消,疾病向愈。

案二

龔某,男,35歲, 2012年10月21日初診。

患者自述肩胛、腰背、頸項酸脹疼痛,以腰背為主,夜間為甚。半年前體檢時查出強直性脊柱炎,望其形體偏胖,平素納差,大便每日1~2行、先幹後溏,四肢涼,小便調,舌暗,苔白厚,脈沉細。處以:鹿角膠15克、炒白芥子6克、幹姜3克、金毛狗脊10克、炒杜仲20克、補骨脂20克、威靈仙15克、白芍20克、延胡索15克、薏苡仁30克、雞血藤30克、肉桂3克、鎖陽10克、炙甘草6克。患者堅持服藥,謹遵醫囑,服藥共45劑,諸症緩解,形與常人。

按:該患者陽虛症狀明顯,腎督虧虛,腰府失養,骨髓不充,復受外界風寒濕邪侵襲,內虛再致虛邪賊風,內外合邪,不通則痛,故患者腰背、肩胛、頸項疼痛,田玉美説,如任其病情繼續發展,可至全身骨骼、關節疼痛難忍。脾主四肢,脾陽虛衰,不能溫煦四肢,故四肢涼。脾虛運化失職,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大便溏;不能運化水液,痰濕盛于皮下肌腠,則形體虛胖。患者先、後天俱不足,用陽和湯溫腎助陽,祛風化痰,先、後天同治。用藥偏于溫補。因熟地甘溫質潤,性偏黏膩,有礙消化,棄之不用。以大劑量甘鹹之鹿角膠,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白芥子炒用,以祛皮裏膜外之痰;幹姜味辛大熱之品,發諸經之寒氣,兼可溫運脾陽;杜仲如《神農本草經》記載:“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久服輕身耐老。”與補骨脂合用,取青娥丸之意,以補肝腎,強筋骨;白芍、甘草合用,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藤以入絡,用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絡,骨節病日久者均可用之。全方配伍嚴謹,用藥精練,療效顯著。

(熊康 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