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醫須立德 治事必修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2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多年來黨和國家對中醫師承工作一直很重視,把傳承作為中醫藥發展的永恒主題。為使傳承工作更具廣度和深度,又將博士後制度引入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當中,以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技術經驗進行更為深入地發掘與傳承。做為師承博士後導師和學生,可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倍加珍惜。

“良醫”、“名師”德為先

“良醫”,若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德藝雙馨”的醫生。在古代,對“良醫”的評定是非常嚴格的,德行高尚,技術精良者方可名之。言“德”,先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明確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德行如此者謂之“良”,此之言告,為醫者當須謹守;言“術”,“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必須沉潛醫道,博覽群言,這是對從醫者的要求,也是“良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名師”從字義來看,“師”是對傳授知識技藝之人的稱謂,而對中醫傳承來説,“師”是具雙重意義的。因醫者既要治病又負有傳授的責任,具有教授能力的,方可為師,但技術水準有高低,唯達到為人師表者,方可為“名師”。

如今對“良醫”、“名師”更有新的要求,即以德為先,無德不可為醫為師,更難成“良醫”、“名師”。應該看到,追求“良醫”是時代的需求。昔範文正公言“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即道出仁政仁術,同為一體,説明良相與良醫都是為民服務,是負有重要責任的崇高職業,同受社會尊重。所以加強醫德醫風的培養,弘揚“大醫精誠”的精神,是此次師承博士後培養的重要方向之一,應需努力。

在實踐中修煉

醫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在解除患者痛苦的過程中,培育仁心,修煉品格,從而修煉成為良醫、大師。這是修身的追求,要求從醫者應負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而中醫的發展又需依於臨床,因為它所研究的是人,是以整體觀的理念、天人和諧的精神,去濟世治病。

當一個人步入“杏林”之門,首先就要領悟天下至難之理莫過於醫,至重之事亦莫過於醫,因此從醫者要有“瘦因吟過萬山歸”的精神,去深刻感悟治學的艱巨性,才會樹立探求真理的決心,迎難而進,方可入中醫之堂奧,成為良醫。用貼近時代的話來説,自身的修煉,最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專業信念,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急功近利”、學業難成的局面。老一輩要擺好自己的位置,去面對後學,這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於中醫的傳承。

至於如何做好傳承,首先老師要負有使命感,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教育學生,不僅是教授專業技能、臨床經驗、診療思維和學術思想,更要教會學生如何關心病人,要培養好的醫德醫風和忠誠的敬業思想。特別是對這批博士後的傳承更寄予厚望。因此要看到傳承既是技術經驗的傳承,又是綜合素質的培養,並要認識到高層次的人才,往往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比拼,更是品格和素質的較量。因此要以“人生不能越界,底線必須堅持”作為心靈的修養,這也是人格魅力所在。

傳承要過“四關”

有調查顯示,偌大的中國,著名中醫人數廖廖無幾。許多現在大多數中醫醫院裏,中醫早已不用傳統的望聞問切診法,能用中醫思維的人更少。在眾多人感到中醫傳承危機之時,剔除某些社會因素,我們認為,傳承好中醫要過“四關”。

突破文字關。中醫古籍文獻是以古文字寫成的,和現代白話距離較大,又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缺錯,詮釋者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古籍文獻就不易讀懂;讀懂了,也難於讀深。在《名老中醫之路》所輯97家中,明確表達了私塾學習經歷的有58家,佔總人數的60%。古今精於醫者,無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礎醫是樓,文理不通則醫理難明,學好古文當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之一。而有些人連《本草綱目》的序言都無法讀懂,焉能學好墳典浩瀚的中醫!

打下經典關。《名老中醫之路》所輯97家中明確強調中醫四大經典的學習與背誦者多達87家,佔其中90%。王琦教授也曾對近現代112家名中醫成才因素做探討,其規律是無不以熟諳經典為本,以奠定學術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旁及各家,博及醫源。而眼下情況是,大學時學了經典以後,多少年甚至幾十年便把經典書本束之高閣了。廣州電視臺前幾年拍攝《黃帝內經》系列片時,曾進行隨機採訪,在校大學生的75%不知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藥學經典《黃帝內經》。所以加強傳統文化和中醫經典文獻學習,培養傳統思維模式,將中醫放到傳統文化大背景下,才是中醫傳承的當務之急。

確立思想關。在中醫學習與實踐中,要牢固樹立中醫姓“中”的信念,唯此才能夠在臨床中勇於用中醫,敢於用中醫,進而更加致力於專業技能上精益求精。倘若沒有堅定的中醫信念,沒有頑強的自立精神,沒有刻苦鑽研的毅力,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定是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更不要奢談精誠大醫了。作為中醫人,要將自己的命運同中醫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做鐵桿中醫,堅決捍衛中醫。任何反對中醫、玷污中醫,甚至是取消中醫的奇談怪論都無法讓一個真正的中醫人動搖。

尊古創新關。昔年學術繼承主要靠師傳、私塾、自學等方式,使人們圈子局限;加之各承家技,秘而不宣,很難成為醫學界共同掌握的技術。所以,中醫要與現代院校規模化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在時下循證醫學要求,醫生將個體經驗與最佳科學依據結合起來做出決策,不但要有知識經驗,而且要全方位地蒐集證據、分析、運用證據,還必須通過研究去創造證據。毋庸置疑,創新開拓精神是實踐循證醫學當然也是中醫學的客觀需要。熟讀經典,不是墨守成規,而是承接薪火,並在遵循中醫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中醫這個獨特的體系裏,創新首先應強調是在繼承基礎上發展的,沒有繼承就談不上創新。

當今進行的博士後傳承等多層次人才培養,就是繼承與創新之舉!

(徐經世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汪元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