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肇仁治療痞滿臨證經驗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2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出入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説明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氣機的逆亂失調就會導致種種不適,臨床最常見的就是痞滿。

痞滿表現為自覺心下痞塞,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可分為胸痞和心下痞,臨床上以心下痞(即胃痞)較為常見。

《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月真 滿閉塞。”指出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此外,情志失調也可引起中焦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職而發為痞滿。

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以上腹部脹滿不舒為主症時,均屬本病範疇;故節飲食,慎起居,調情志對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大意義。

湖北中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臨證善用經方治療各類疾病,並注重採集時方之精華,二者融會貫通,治痞滿多收佳效。

疏肝調木 調整脾胃氣機

痞滿一症,肝胃不和者多見。正常情況下,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木太過,橫逆而乘脾土,臨床表現為脘痞,納差,泛呃,脅肋脹痛等症,治療時以疏泄肝木為主,常用方藥是四逆散加廣木香、鬱金、香附、香櫞、陳皮等。

反之,肝氣鬱結,氣鬱化火,可出現口苦、燒心,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脈弦,治以清泄鬱熱,常用藥為蒲公英、黃連、梔子、酒軍、竹茹等。

“木鬱達之”乃調肝之大法,正如李念莪所説:“疏其血氣,非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則血氣方調,必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法以應無窮之變也。”

病案舉例

苗某,女,50歲,2012年7月27日初診。

患者右脅下脹或左脅下痛2年,伴噯氣,失眠,大便偏稀,舌偏紅苔薄黃,脈弦細。處方:柴胡、枳殼、陳皮、鬱金、黃芩、制香附、法半夏、竹茹各10克,白芍、太子參、茯苓、炒酸棗仁、焦三仙各15克,白術12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7劑,水煎服。復診病情大減,續進此方鞏固。

本例中患者右脅下脹或左脅下痛2年,伴噯氣,大便偏稀,兩脅乃肝經循行之處,肝脈病變往往表現為兩脅不適,是肝胃不和之證,兼有脾虛。

處方以四逆散解鬱透邪,疏肝理氣;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制香附、鬱金疏肝解鬱,理氣健脾。因患者伴有失眠症狀,故用炒酸棗仁寧心安神,久鬱化火蘊熱,竹茹、黃芩清熱瀉火,諸藥合用,肝脾胃同治,頗合病機,故收效甚好。

益氣健脾 以滋氣血之源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雲:“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屬太、少、厥陰,太陰為三陰之裏,其脈從足走腹,屬脾絡胃,脾為濕土,陰中之至陰,凡傷于寒濕,則脾先受之,且與陽明胃互為表裏,脾虛胃亦虛,即所謂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故益氣健脾,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是治療痞症必不可少的環節,常用黨參、炒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等。

病案舉例

吳某,女,68歲,2012年9月23日初診。

胃脘脹滿不適1年,伴噯氣,輕度泛酸,夜晚口乾、口苦,口腔潰瘍時有發作,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處方:太子參、茯苓、焦三仙各15克,法半夏、陳皮、厚樸、蘇梗、佛手各10克,炒白術、延胡索各12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吳茱萸3克,瓦楞子20克。7劑病減,續服5劑以鞏固療效。

本例患者屬於脾胃虛弱型,脾胃居中焦,主轉樞一身之氣機,脾升胃降,共同調節全身的氣機。若脾胃虛弱,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阻滯于中焦,則見胃脘痞脹不適。處方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方加味而成,中焦氣滯脾虛失運,飲食入胃不能化生氣血精微,久之就會蘊濕生熱,用黃連、吳茱萸清利中焦濕熱,延胡索行氣止痛,瓦楞子制酸止痛,焦三仙消食和胃,厚樸、蘇梗、佛手疏肝理氣,寬中行氣,諸藥合用,收效甚佳。

調暢氣機 以復升降之樞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為傳化之府,以降為順,以通為用,不降則滯,反升則逆;脾為胃之使,主運化,以升為用,以運為貴,不升則滯,反降則陷,故曰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反之,任何一環節失常都會産生病變,“清氣在上,則生飧泄;濁氣在下,則生月真 脹”,氣順則安康,常用藥厚樸、枳殼、桔梗等。

病案舉例

羅某,女,50歲,2012年8月10日初診。

胃脘部痞脹不適1月半,多與飲食或饑餓有關,伴輕度泛酸,大便偏幹,納差,舌暗紅苔薄黃。處方:瓜蔞仁、虎杖、萊菔子、蒲公英各30克,蘇梗、法半夏、陳皮、厚樸各10克,北沙參、白芍各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黃連、廣木香各6克,吳茱萸3克,延胡索12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後電話隨訪告知又取7劑,已無大礙,遂停服。方用瓜蔞仁、蘇梗、萊菔子、法半夏、陳皮、廣木香、延胡索、厚樸,寬中行氣,疏肝理氣以恢復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四君子湯益氣健脾,黃連、白芍、吳茱萸、蒲公英清熱利濕,虎杖、瓜蔞仁瀉熱通便,諸藥合用,收效良好。

活血化瘀 以助氣血之運作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肝疏木達,升降有序,血行不怠;反之,升降失常,氣滯不暢,則血瘀不行,胃絡受阻,不通則痛。久病入絡,絡脈瘀阻,胸脅脘腹之痛長久不除,痛處固定,或如針刺,舌暗或紫,脈偏澀,這些都是脈絡瘀阻的表現。臨床上成肇仁常用藥物是酒軍、延胡索、丹參、煨莪術、當歸、赤芍、川芎等,《血證論》雲“運血者即是氣”,是故活血化瘀,不能孤立氣與血,二者必須協同調理才可事半功倍。

病案舉例

萬某,女,42歲,2012年12月9日初診。

患者胃脘偏左痞脹疼痛3年,多與飲食有關,伴噯氣,胃鏡檢查顯示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舌暗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滑。處方:北沙參20克,白術、延胡索各12克,法半夏、厚樸、陳皮、煨莪術、蘇梗各10克,茯苓、丹參、白芍、八月札、焦三仙、鹿角霜各15克,砂仁、廣木香、炙甘草各6克,蒲公英、炒薏米各30克。7劑症狀減輕,後以此方進退,療效滿意。

此例患者胃疾已久,久病入絡,痛處固定,必有瘀血,患者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證屬氣虛血瘀,處方用六君子東加味益氣健脾,丹參、煨莪術、延胡索行氣活血,鹿角霜益精血,補腎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健脾補腎之功。(姚妍傑)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