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汗法治銀屑病:皮損發癢是加重還是減輕?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9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看到患者提出的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癢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是有熱、有風、還是燥呢?癢和紅一起出現意味著什麼?其背後的病理機制是什麼?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皮損發紅、發癢,是向愈呢,還是治不對症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和大家説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女性患者,病史十多年,剛開始是找了幾個慣用清熱涼血方法的老醫生看,治療後最明顯的反應就是胃難受,身上冷,對於皮損有效,但是自覺身體不斷變差,經常疲勞,很容易感冒,但是不會發燒。後來患者慢慢覺得這種治療思路不對,就換了個專家。這個醫生改用溫熱法,吃了兩年中藥,身體整體在變好,但是皮損變化很小,大塊的皮損都死死地趴在皮膚上不見動靜。
患者後來找到我,用廣汗法來調整,以“正常出汗”為目標,用了很多溫熱的方,如真武湯、桂枝茯苓丸、吳茱萸湯等等,一些溫通的藥物用到較大的量,如吳茱萸用到70克以上,桂枝用到90克以上。有同道問:病人能承受嗎?我認為,中醫講“有病則病擋之”,身體受藥邪之偏已久,不用大量,難以糾偏,張錫純講過“藥以勝病為能”。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患者整體和皮損都在變好,但是皮損變化不大。患者舌質胖大而暗,皮損也在不斷變紅、變小,但是變化太慢。這其實是身體在蓄積能量,等待量變到質變的那個轉捩點。次年冬天,患者出現劇癢1個月左右(平素是幾乎不癢的),癢到影響睡眠。這個過程中,患者整體狀態很好,舌質變得紅潤,齒痕在明顯減輕,這是個由癢領銜的“由陰轉陽”的過程。《內經》講“謹熟陰陽,勿與眾某”,“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在整體狀態變好的同時,出現癢一定是變陽的好現象。癢是氣血半通不通、欲通未通的中間狀態。等到都長好了,都通了,就又不癢了。
上訴病例中,作為醫生是不應該阻止這個癢的過程的。癢結束後,患者身上大塊皮損消退三分之二以上。後來患者經常説的一句話是:“我什麼時候能再癢一段呢?”癢的時候很難受,但癢之後的效果(整體和皮損兩方面的效果)太明顯了,因此,她期待著“癢並快樂著”的過程能早日再來,以掃除殘余。
看了這個案例,大家可能會認為:聽你這麼講,那皮損發癢一定是好的,也不全是這樣。
看另一個案例:一個女性患者,銀屑病病史6~7年,身上都是大塊的皮損,説從起病開始,瘙癢就在不斷的加重,並且伴發著瘙癢的是,皮損在不斷地增厚、變大。通過綜合判斷,我們認為,這對於人體整體和皮膚都是不利的,於是制訂了養血潤燥、溫通散結、疏風止癢的大法,患者後來反饋,癢慢慢減輕,皮損也在慢慢變薄、變散。
從以上正反兩個案例可知:對於皮損發癢不能簡單地判斷是好是壞,還要根據身體的整體狀態和皮損變化來判斷。
綜上所述:癢是介於通和不通之間的中間狀態。癢可能“是向愈”,也可能是“治不對症”而加重的表現。出現癢的時候,我們需要綜合而動態地判斷它,主要是看精神等整體情況如何,以及皮損是在變薄變散,還是變厚變聚。如果患者曾處於完全不通的狀態,那麼皮損發癢是進了一步,可以判斷是陽,是往向愈的方向走。但如果患者是從完全通達的不痛不癢狀態,發展變化為皮損發癢,則不可誤認為是陽,誤認為是疾病向好的表現。
(張英棟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