腑病臟治 提壺揭蓋通便秘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江蘇省中醫院著名中醫肛腸病專家朱秉宜教授,行醫60余載,對醫術精益求精,勇於創新,擅長治療各種肛腸疑難疾病。筆者在此介紹其以腑病臟治之法治療慢傳輸型功能性便秘的經驗,以供醫者參考。

詳究病因 制“腸痹湯”

慢性功能性便秘以長期少便意,大便乾燥,排出困難,無器質性病變為臨床特徵。其病程漫長,患者每多長期服用大黃、番瀉葉、蘆薈、決明子、何首烏等蒽琨類瀉劑,不僅再服無效,甚則病情日益加重,可導致瀉劑結腸、大腸黑變病等不良後果。

臨床所見患者青壯年頗多。常見症狀除數日無便意、糞便幹硬、排便艱難外,多伴腹脹、腹隱痛、口乾少津、口臭、口腔潰瘍、尿頻、尿不盡、面部痤瘡、納谷不香等。

朱秉宜究其成因,與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過食辛辣厚味、醇酒炙博,飲食過於精細,久坐少動,工作節奏快,精神壓力大,起居無規律等。飲食不節,起居無常以致損傷脾土,脾運失健而津不四布;或燥熱燔金,肺燥耗津;或腎陰虧損,真陰耗散,津液虧少,津不潤腸。

針對這類便秘,朱秉宜通過繼承和挖掘文獻,與臨床融會貫通,擬就“腸痹湯”一方,隨診加減,付之臨床多年,收效顯著。

腸痹湯方藥:南沙參20克,麥冬20克,玄參30克,生熟地各2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桔梗6克,升麻10克,生白術30克,當歸20克,桑葚子15克,知母10克,枳實15克,枳殼15克,瓜蔞皮20克,瓜蔞子20克。

服法:每劑濃煎600毫升,分早中晚飯後服。連服3~6個月,以求鞏固療效。

方中運用南沙參、麥冬、玄參補肺養陰,熟地補腎生津為主藥,杏仁、紫菀、桔梗開宣肺氣,升麻升肺清氣,白術健脾助運,當歸、桑葚子養血潤腸,生地、知母滋陰清熱,枳殼、枳實理氣導滯,瓜蔞皮、子潤腸。此方以治肺為主,補腎健脾為次,佐以養血理氣導滯潤腸,具有能補能通,養陰不滋膩,健脾行氣,潤腸而不傷陰,標本同治的特點。

隨證加減:老年氣血虧損加黃芪、黨參各20克;納呆者加焦山楂10克,焦谷麥芽各20克;尿頻、尿不盡者加山茱萸10克,益智仁10克;依舊少便意、糞便堅硬者加火麻仁20克,增加生白術用量,最多可用60克;排便通順後去紫菀、桔梗、枳實,酌情減少枳殼、瓜蔞皮、子用量。

審證求治 治病求本

古人云“凡治病必求於本。” 朱秉宜以腸痹湯治療慢傳輸型功能性便秘,不治大腸,不用瀉藥,以宣肺清熱,養陰生津,健脾助運,養血潤腸,理氣導滯之品,以求肺、脾、腎對大腸宣導傳化功能的健全,從而腸燥得潤,大便自通。

他稱腸痹湯是學習先賢腑病臟治之法的心得之作。先賢朱丹溪首創開降肺氣,疏通傳導,上竅開泄,下竅自通之説;葉天士有腸痹之説並效倣丹溪之法治便秘(《臨證指南》)。

清·陳士鐸腑病臟治便秘雲:“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溪澗。藥用熟地三兩,玄參三兩,升麻三錢,火麻子一錢,牛乳一碗,水二鐘。”眉批:“潤燥至神湯,一劑不解,二劑必大便矣。此法之妙,全在不潤大腸,而補腎,猶妙不止補腎,而且補肺。更妙不止補肺,而且升肺,蓋大腸居於下流,最難獨治,必須以腎經調治,從肺經以清之。氣既下行,沉于海底。非用升提之法,則水柱閉塞而不通,啟其上孔,則下孔自然流動,次下病治上法,亦腑病臟治之法也。”(《石室秘錄》)

腸痹湯也是秉承了朱丹溪開降肺氣,“提壺揭蓋法”和陳士鐸以治肺、治腎治療便秘的學術思想。同時又重用白術,無疑是對脾運功能的重視。肺主氣,與大腸相表裏,腎主五液,脾主運化,脾運健旺而協調于肺腎之間,則津液精微散佈全身,滋養軀體。

朱秉宜常強調“脾健不在補,貴在運”,強調運脾才能去陳納新,促進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運轉。只有脾胃健運,津液四布,才能健全“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的正常升降運動。並且,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於水谷精氣,都有滋潤和濡養的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説,加入養血之品可使體內津液充盈,腸道得于濡潤。治療慢傳輸型功能性便秘不僅是緩解症狀,更重要的是恢復正常腸動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才能治愈,否則便秘會伴隨終生。

而腸痹湯實是肺、腎、脾三臟同治之法,既能開泄上竅,又能增液健運化,增強了潤燥的治療功能,避免了峻利之品耗傷正氣。隨著津液充裕、陰陽協和,腸燥得以改善,大便才得以自通。

典型驗案

馬某,女,46歲,2011年9月16日來診。

患者3年來少有便意,大便3~5日1行,腹脹滿,便幹如栗,粗硬難解,便時肛門疼痛,時大便出血,血色鮮紅,伴腹脹,口臭,口乾欲飲,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曾服用果導、番瀉葉,外用開塞露等治療。腸鏡示:腸道未見異常。局檢:肛周欠平整;肛門指診:直腸內可以觸及幹結大便,直腸壁未觸及明顯腫塊;鏡檢,母痔區痔核隆起。舌質紅,少津舌苔白膩,脈沉。

西醫診斷:慢傳輸型便秘,內痔。

中醫診斷:便秘,內痔。證屬氣陰兩虧,腸失濡潤,運化失司,治以宣肺清熱,養陰生津,導滯助運法。

組方:南沙參20克,麥冬20克,玄參30克,生熟地各20克,杏仁10克,紫苑15克,砂仁5克(後下),升麻10克,生白術40克,當歸20克,桑葚子15克,知母10克,枳實15克,枳殼15克,瓜蔞皮20克,瓜蔞子20克 。每日1劑,每劑濃煎600毫升,分早中晚飯後服。

上方連服14劑,大便通暢。1~2日1行,腹脹,口臭已有減輕,無便血。口乾為甚,納欠香。原方去砂仁、桔梗、紫菀加烏梅10克,焦山楂15克,焦谷麥芽15克。

患者又經近1月調治,大便1日1行。其間夜寐差,原方加柏子仁25克,夜交藤15克。並囑調整合理的飲食結構,補充足量膳食纖維,保持腸道內微生物平衡,促進腸道正常運動。

服用3月後,大便1~2日1行,質軟,諸證消失。非比麩鞏固療效,至今無便秘困擾。

按:正如《溫病條辨》所説:“水不足以行舟,而結糞不下者”, 本患者近3年來大便幹結難解,證屬氣陰兩虧,腸失濡潤,運化失司,擬腸痹東加減。以宣肺清熱,升清降濁,腸腑氣機得以通暢,實是“提壺揭蓋”之妙用。但陰傷是根本,必須注重滋陰潤腸通便。

本方以清肺熱、補腎水,升清降濁,養血潤腸而達通便。便秘不可急功近利,妄用攻伐之劑,以取速效。本案虛實夾雜,治療當虛實兼顧,扶正的同時,還要通腸道積滯。治療的目的並非改變便秘這一症狀,其他如腹脹、口臭、口乾、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狀也會隨之解決。

(谷雲飛 何文玉 江蘇省中醫院朱秉宜工作室)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