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
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他通曉中醫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尤長于治療內科和婦科疾病。在內傷雜病的補瀉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瀉重痰瘀,補主脾腎。在學術上,認為“中醫藥學應以東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現代化。” 重視學科和教材建設,在治學上鍥而不捨。

李今庸,男,1925年9月生,湖北棗陽市人,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

1947年開始從事中醫藥工作,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第一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4年獲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表彰,2007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優秀指導老師”榮譽稱號,2011年被湖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和湖北省衛生廳授予“湖北中醫大師”稱號。201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

一、開展臨床工作情況

李今庸通曉中醫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尤長于治療內科和婦科疾病。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尤其在內傷雜病的補瀉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即瀉重痰瘀,補主脾腎。脾腎兩臟,一為後天之本,一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精氣的主要來源。二臟榮則一身俱榮,二臟損則一身俱損。因此,在治虛損證時,補主脾腎。在臨床運用中,具體又有所側重,小兒重脾胃,老人重脾腎,婦女重肝腎。慢性久病,津血易滯,痰瘀易生,痰瘀互結,易成窠囊。因此他對於此類病證的治療是瀉重痰瘀。他臨床經驗豐富,辨證準確,用藥精良,其經驗見於相關著作及論文中,代表著作是《李今庸臨床經驗輯要》、《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李今庸》,並將個人臨床經驗病證證型治療分類140種,並使之系統化,載于《李今庸醫案醫論精華》。

二、學術思想技術經驗及傳承情況

在學術上,李今庸認為中醫藥學必須“堅持理論指導下的醫療實踐,堅持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係,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研究古醫籍,“只能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它的學術觀點和科學內容,不能要求古人説出我們今天同樣的話來”。在臨床實踐中強調“方不在大,對證則效,藥不在貴,中病即靈”。同時認為,“中醫藥學應以東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現代化。”

李今庸重視學科和教材建設。他通過主編全國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金匱要略講義》,把《金匱》學科從湖北推向了全國,為《金匱》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發展了《內經》學科,是《內經》學科的第一代學科帶頭人。1974年協編全國中醫學院教材《中醫學基礎》;1978年主編《內經選讀》;1978年參與編寫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內經》;1986年組織編寫《新編黃帝內經綱目》和《黃帝內經索引》;1987年編寫《金匱要略講解》。幾十年來,李今庸為中醫藥院校的學科和教材建設,傾注了滿腔心血。

李今庸在治學上鍥而不捨,勇攀高峰。從20世紀60年代就步入了這條漫長而又崎嶇的治學之路。他首創了以治經法研究和整理古典醫學著作,綜合運用“校勘學”、“訓詁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歷史學”以及避諱知識等,對中醫藥古籍中一些懸而未決,聚訟未已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千百年之疑竇渙然冰釋。特別是對《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等中醫經典的考證、訓詁等達數百條之多。他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和刊印學術專著10余部。

李今庸執教五十余個春秋,桃李滿天下,為培養中醫藥人才嘔心瀝血。最突出的是對學生嚴格要求,傾囊相授。俗話説:“嚴師出高徒”。他對學生愛字當先,嚴字當頭,寓愛心於嚴字之中。首先,要求學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培養讀書和寫作兩個習慣,指出只要基礎牢固了,中醫學之規律也就掌握了,強調了專心及基礎的重要性。其次,要求學生治學嚴謹,一絲不茍,言必有據,持必有故。他言傳身教,以自己畢生治學之道及學術傾囊相授,誨人不倦,甘為人梯。學生受其教而成才者多獲益於此。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