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貽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他構建以“六因辨治”為核心的劉氏腦病辨治體系;主張雜病“理脾胃以安五臟”;倡溫病源流新説,力主先機而治。他治癌症骨轉移劇痛,常收意外之效。在抗“非典”期間,他以近古稀之齡主持全省中醫專家組工作,並多次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

劉祖貽,男,1937年7月生,湖南安化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

出身中醫世家,1958年畢業于湖南省中醫進修學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衛生部第三屆及第四屆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加拿大中醫針灸學會名譽顧問,第一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被國家人事部評為“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5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999年被評為湖南省名中醫。

在中醫臨床學、中醫理論研究以及中醫藥管理等方面建樹頗豐。其學術成就集中體現于腦病、雜病辨治及溫病學研究等方面。構建劉氏腦病辨治體系:認為腦病之病因,主要在於外邪、痰、瘀、氣鬱、內風、正虛等六個方面,六者互為因果,但重在內風、血瘀及正虛;腦病之治療,當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腎、治脾、治心等七法為基礎,有機組合。由此,構建以“六因辨治”為核心、寓理論與臨床于一體的劉氏腦病辨治體系。擅治雜病,倡導雜病和中:認為諸般雜病的産生與發展均與脾胃之氣充盛與否有關,提出“脾胃健則臟腑和,脾胃傷則百病生”,主張“理脾胃以安五臟”,強調“理脾胃關鍵在於助化,暢元真氣陽主用”,確立“和中以助化為先、以扶助氣陽為要,用藥不忘護脾胃、療虛證以理脾胃為先”的應用準則。倡溫病源流新説,力主先機而治:深入研究中醫溫病學説的發展沿革,厘清傷寒、溫病之爭的諸多問題,撰成《溫病源流論》。其觀點新穎,如提出溫病學説起源不晚于傷寒學説,並闡析其發展滯後且依附於傷寒體系發展的規律及本質特徵。臨證無論溫病、傷寒,主張“先機而治”,較近人所倡“先證而治”更有利於阻斷疾病傳變。

臨床擅長中醫辨治腦病及各科疑難病症。作為醫院腦病科、老年病科學術帶頭人,創制中風偏癱、血管性頭痛、眩暈、老年癡呆系列效驗方,制定有關診療技術,療效顯著,使科室建設成為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專科、重點學科;擅治雜病,如治療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用益脾泄濁法治療,白細胞較快升至正常水準,且療效持久;治癌症骨轉移之劇痛,常收意外之效。在2003年抗“非典”期間,以近古稀之齡主持全省中醫專家組工作,不負眾望,榮獲湖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功。

善於將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廳級以上課題10項,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10余項;研製開發中藥新藥及醫院製劑丹黃顆粒、固表防感沖劑、昇力合劑、芪仙升白顆粒等,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數十年來,勤於傳道授業,精心指導後學,培養多位優秀傳承人,其弟子有的榮獲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有的被評為“全國優秀臨床人才”;因其在傳承中的突出貢獻,榮獲“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熱愛中醫事業,為推動中醫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擔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積極履職,推動聯名提案保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機構,並遞交關於“加快中醫藥立法”的提案。上世紀80年代,屢次向湖南省委建言,提議並成功實現湖南省縣級中醫醫院由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對湖南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巨大推進作用;擔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力促研究所改院升級;擔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首任院長,提出“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將研究院建設為國家中醫藥科研基地、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文獻資訊檢索分中心,在全國中醫藥科研機構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奠定了研究院數十年發展之基。

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在社會各界及行業內享有很高威望。數十年來堅持門診並承擔幹部醫療保健任務,從不以醫、藥為牟利手段,多次謝絕院外社會醫療機構的高薪聘請;求診者不論貧富均悉心診治,處處為患者考慮,藥廉效宏,深受患者信賴與愛戴。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