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義
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他擅經方活用治療疑難雜症。對腫瘤治療創新性總結出手術後未放化療者、手術放化療後和無法手術及放化療者,採用不同的治法。他善藥線瘍科,臨床屢獲奇效。他承各家所長,國學國醫兼修。對儒學、易學、書法、國畫頗有研究,併為貴州乃至周邊地區中醫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劉尚義,男,1942年12月生,貴州大方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貴陽中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省委保健辦聘為資深專家。
1966年畢業于貴陽醫學院中醫係,歷任貴陽中醫學院院長、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享受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85年獲“貴州五一獎章”並授予“四化建設標兵”榮譽稱號,1995年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7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被貴州省衛生廳、人社廳評為首屆“貴州省名中醫”,2013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第四批師承優秀指導老師”,2013年被中國中醫科學院聘為“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國家中藥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臨床藥物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瘍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疑難雜症,勤耕臨床不輟。在貴州提起劉尚義,業界德高望重,坊間家喻戶曉。他擅經方活用,擅治療疑難雜症,治法強調“平衡陰陽,損有餘,補不足,內外修治”。對腫瘤治療他創新性總結出,手術後未放化療者,以扶正固本治療為主,宜用補脾腎、養氣血之品;手術放化療後應益氣養陰,滋補肝腎,調和脾胃,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對無法手術及放化療者,宜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扶正固本之品,改善症狀,減輕疼痛,提高生存品質,延長生存期。並強調治療腫瘤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經方應用不要泥古,當變則變。
善藥線瘍科,臨床屢獲奇效。1962年始,師從貴州名醫趙韻芬(趙韻芬是“葛氏瘍科”第七代傳人),系統學習瘍科疾病的診治及丸、散、膏、丹的煉製,善用藥線治療瘍科疾病,中醫治療瘡瘍外科的奇效特色在劉尚義手中發揚光大。
他窮醫道精髓,傳承仁醫博愛。雖已古稀之年,劉尚義仍堅持每週出診四次,考慮年齡,醫院對他每次出診限號50個,但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對沒挂到號的患者,他總是有求必應,每次門診總超百人,經常是水也顧不上喝一口。他常對弟子説,“病人遠道而來花這麼多時間排隊,如果我止步於此,哪對得起病人?”
他通讀藥學專著,處方藥少力專,常用藥不超過九味,價格低廉,卻藥性靈活。每遇病人覺得自己病情重,要求下藥重一點,他總是風趣地説“這叫做四兩撥千斤,我們今天開七付,旗開得勝怎麼樣?”只言片語緩解了病人情緒,拉近了醫患距離。
承各家所長,國學國醫兼修。劉尚義亦儒亦醫,酷愛讀書,博採眾長,勤求古訓,幼時喜好文、史、哲類書籍,從醫後系統學習中醫經典,多年從事中醫基礎教學,使他對中醫理論系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還多方收集全國各地名家中醫醫案,揣測領悟,對《程杏軒醫案》、《王孟英醫案》、《張聿青醫案》等研究較深,力圖在辨證施治上,承接古人遺緒。
他對儒學、易學、書法、國畫頗有研究,尤其書法,自成一家,渾然大氣。他常教導弟子“學習中醫,功夫在書外,要研習國學,感悟國學”。首屆國醫大師張學文評價他“博學多才,書法一流”。2007年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上,他講授了中醫與易經、京劇、國畫、書法、音樂等國學在哲學思維上的共通性,學員無不佩服他國醫、國學功底深厚。
弘國醫精粹,力推中醫發展。執教40余載,劉尚義孜孜不倦,培養人才數以千計。在學術上對學生毫無保留、無私奉獻,在生活中對學生平易謙和、關懷備至。他的學生遍佈海內外,許多都已成為中醫藥事業的棟樑和骨幹。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建設“劉尚義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目前跟師徒弟中,有本科7人、博士碩士9人、博士後2人,皆學有所成,有的已被評為貴州省名中醫。他重經驗總結,研究的《康爾壽軟膏與杜冷丁鎮痛作用的對比研究》等課題通過省級成果鑒定,主編了《南方醫話》等專著,撰寫了幾十篇高水準論文。他心繫貴州中醫事業整體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參加社會活動,開展學術講座、健康講座百餘場。為貴州乃至周邊地區中醫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