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清半夏性狀描述急需修訂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1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清半夏具燥濕化痰之功。是用於濕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的常用中藥。原料的真偽優劣、炮製方法與炮製程度均對其療效有極大的影響。性狀鑒別是判定其飲片品質的重要依據。
2010版《中國藥典》對清半夏的炮製闡述是:“……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對其性狀描述為“……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生半夏“……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
清半夏為生半夏的炮製品。在其炮製過程中並沒有經過蒸、煮等高溫處理,而是在常溫狀態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怎麼會出現“斷面略呈角質樣”呢?且維管束只是隱約可見。故清半夏的切面應等同於或近似于生半夏切面,即切面白色、淡灰色至灰白色,富粉性。另外,如果藥農在半夏采收脫皮後的乾燥過程中採用烘乾的方法,則可能出現略顯角質的現象,但經過8%的礬水浸泡後,則其角質化程度也幾乎消失。
根據筆者經驗,按藥典方法加工的清半夏,其實際性狀則是:“呈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隱約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偶有殘留的黃褐色栓皮。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具粉性。”且經過業內調查,四川新荷花、亳州永剛、浙江中醫藥大學飲片廠、江西天齊堂、天津中藥飲片廠等飲片生産企業,凡是按藥典方法炮製加工的都是相同的情況。
《中國藥典》中清半夏性狀與實際生産中性狀不符的情況給很多清半夏加工企業帶來很多不便。比較令人尷尬的是,部分地方藥檢所的人員則按照藥典描述,得出“性狀不符”的結論,使這些本來實實在在的東西變成了偽品。
對於出現理論性狀與實際性狀不符的情況,究其原因,可能是藥典的炮製方法進行了改動,而性狀描述仍是借鑒了傳統炮製方法的文字描述。這種情況讓生産清半夏的企業犯難:如按藥典規定的方法進行炮製,則清半夏飲片難以完全符合規定的性狀要求,易被裁定為偽品;如使清半夏飲片符合藥典描述要求,則炮製方法難以按照藥典規定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説,企業只有兩種方法供選擇,要麼按藥典方法加工,被抽查性狀不符後再去給予説明,要麼採用加熱方法處理或者按照地方標準炮製。
另外,筆者諮詢了河南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陜西中醫學院和遼寧中醫藥大學等在炮製方面的專家,都有相同看法。為了《中國藥典》的嚴肅性與權威性,使飲片生産企業有章可循,建議儘快下發增補內容,以便參考執行,且能夠在新版時予以訂正。(王錫國 河南鄭州瑞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