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藥合用治呃逆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8-0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汪某,女,21歲,2014年5月12日初診。
主訴:反覆呃逆2月余,加重3日。患者2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呃逆,呃聲連連,聲輕不能自製,時嘔吐宿食之物,伴咳嗽咯痰,痰少色白。發病期間,胃納差,大便量少,小便可,夜寐一般。
在某三甲醫院入院治療,診斷為心因性嘔吐;予止吐、抑制胃酸、促胃動力、止咳等對症治療,未見緩解。後又轉診各院,皆未見好轉。形體消瘦近20斤,精神萎靡,乏力納差,不欲飲食,每日靠滴注葡萄糖維持營養,夜寐欠安。近3日症情加重,遂來診。
診時:持續性呃逆,嘔吐宿食,咳嗽咯痰,舌紅苔黃膩邊有齒痕,脈浮細弦。
查體:神清,精神不振。甲狀腺無腫大。兩肺可聞及濕啰音。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及肌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
輔檢:2014年4月25日查肝腎功能:總蛋白102g/L,白球比例0.96,總膽紅素21.2umol/L,直接膽紅素8.6umol/L。TSH0.31。
5月6日肝腎功能:總蛋白102g/L,球蛋白51g/L,白蛋白51g/L,白球比例1.00,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20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05u/L;總膽紅素18.7umol/L,直接膽紅素8.2umol/L。TSH0.06;急診澱粉酶194u/L。血常規:白細胞6.6×109/L,中性粒細胞71.2%,淋巴細胞18.5%。電解質:鉀3.3mmol/L,葡萄糖6.2mmol/L,血漿D-二聚體0.52ug/ml。胃鏡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淺表性糜爛性胃竇炎,膽汁反流。
西醫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淺表性胃炎,急性支氣管炎。
中醫診斷:呃逆(肝鬱脾虛兼胃寒證), 咳嗽(肺熱證)。
治療:針灸+中藥(溫膽湯+金平飲加減)+食療方。
針灸:針刺取人中、內關、足三里、豐隆、崑崙等穴,留針30分鐘,其間行瀉法。
方藥:茯苓15克,半夏9克,枳殼9克,陳皮12克,竹茹6克,甘草9克,大棗9克,炙麻黃6克,杏仁9克,黃芩9克,炙枇杷葉9克,炒葶藶子15克,百部9克,荊芥9克,前胡9克,陳皮9克,連翹18克,七葉一枝花15克,雞骨草30克,垂盆草30克,生薑3片。日1劑,水煎服。
食療方:生薑、紅糖、大棗各50克,柿蒂12枚煮水,當茶飲用。
患者施針30分鐘後呃逆次數明顯減少。
5月15日二診:內服中藥及食療方3日後,呃逆、咳嗽明顯改善,僅偶有發作;但時有嘔吐,胃納可,舌紅苔薄黃脈弦。復查肝功能指標正常,去溫膽湯,嘔吐時加旋覆花、代赭石消痰降逆。針灸及食療方不變。
5月18日三診:呃逆、咳嗽基本已止,僅時有嘔吐,精神可,面色有華,胃納可,舌紅苔薄黃脈小弦。
予針灸30分鐘。上方中藥及食療方繼續治療,獲愈。
按:呃逆其主要病機是胃氣上逆,中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用,以順為降。此案屬呃逆之肝鬱脾虛兼胃寒證,患者素體虧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升降失常而致胃氣上逆;加之整日憂疾寡歡,肝鬱日久而失疏泄,致呃逆不止,兼有寒邪襲表,入裏化熱,肺熱失宣,寒濁之氣夾雜相博于上焦致使肺氣失宣,咳嗽咯痰。
心包經起于胸中,絡上中下三焦,內關穴既是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有理氣、止呃、寧心安神之效;足三里、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穴,具有調理脾胃之功;人中乃胃經、大腸經與督脈之交匯,針刺人中可通大腸腑氣以降濁平逆。《內經》有:“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故又取穴崑崙,泄其經氣。
中藥處方中,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溫膽湯和胃疏肝利膽,加之金平飲宣肺化痰。以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理氣和胃;加之竹茹化痰止嘔、枳殼行氣消滿;麻黃、杏仁疏風宣肺;黃芩、連翹、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百部、炙枇杷葉止咳降逆;甘草調和諸藥。患者肝功能異常,加雞骨草,垂盆草保肝降酶。
食療方生薑溫中止嘔,大棗補氣養血,紅糖補血暖肝,加之柿蒂降逆止嘔,共奏健脾益胃止嘔之功。
(秦志仁 上海市中醫醫院)
責任編輯: 劉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