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藥材種植助推群眾致富側記:蜀地處處飄藥香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2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從都江堰、郫縣、彭州、崇州等地的川芎,到雙流、犍為等地的川鬱金,阿壩、甘孜等地的川貝母,中江、平武等地的川丹參,綿陽、三台等地的川麥冬……無論春夏秋冬,走進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美譽的四川省廣大農村地區,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中藥材如莊稼般在地裏蓬勃生長,田野裏處處飄蕩著中藥材特有的香氣。

近年來,作為傳統中醫藥大省的四川,全力實施“名藥戰略”,積極建立中藥材繁育和品種培育基地,並著力加強以川産道地藥材、大宗藥材的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川芎、川白芷、川麥冬、川貝母、川附子、川鬱金等川産道地藥材種植,使越來越多的道地藥材品種進入國家和地方標準、越來越多的道地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提升了川産道地藥材産品的市場佔有率,中藥材産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創業致富,種藥材發“藥財”

一畦畦青翠欲滴的防風鋪滿山坡,一壟壟姜黃揮舞著蒲扇般的手掌瘋長著,一株株玄參手挽著手站綠了田野……這是盛夏7月,記者在四川省通江縣松溪鄉回龍場村中藥材種植基地看到的景象。在藥材基地,退伍軍人劉許、劉清東、向東正帶領村民給中藥材掐尖、除草、施肥,顯得格外忙碌。

劉許是回龍場村村民,2006年從部隊退伍後,到蓉藥集團和科創集團從事中西藥銷售工作,逐漸積累了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知識和人脈。2012年4月,他回家探親看到村裏土地大量撂荒、村民們還主要靠務工維持生計,便辭掉工作,決定回家種植中藥材。

當年9月,劉許與同為退伍軍人的劉清東、向東共同投資1300多萬元,成立了四川萬峰科技有限公司,在回龍場村流轉荒地1100畝,聘請80多名村民,開始種植防風、姜黃、玄參、梔子、大栗子、桔梗、柴胡、菊花等中藥材,並修建産業路6公里、水池6口容積5000立方米。在種植中藥材伊始,劉許等就聘請蓉藥集團、科創集團和四川九威閣公司的技術員來基地做技術指導,同時免費培養劉文周、李子美等12名技術能手。

“去年底投産的400畝中藥材收入達600萬元,今年肯定能上1000萬。”劉許興致勃勃地説,公司計劃到2015年種植2000畝,並成立圓頂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採取“公司+基地+專合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全鄉及周圍村發展中藥材3萬畝,實現年産值5億元。

而在通江縣龍風鄉漁池梁村,80後小夥鄧代傑種植的茯苓,也成了藥材市場的香餑餑。2005年鄧代傑高中畢業後,便外出打工,雖然收入不錯,但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破舊的房屋,看到鄰里鄉親還像過去一樣貧困,他的心情就十分沉重。2012年,鄧代傑不再外出打工,決定留在家鄉種植中藥材,想為大家找個增收致富的好門路。説幹就幹,他四處籌錢投資60多萬元,在村裏流轉了80多畝地種茯苓。

漁池梁村村民鄧益昌喜滋滋地説:“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來創業是好事,給我們增加了財富。鄧代傑跟我們簽訂了正規的土地租賃合同,每畝土地付給我們300元租賃費,平時,我們還可以在他那裏打工,他以每天不低於120元的價錢付給我們工資,跟在外面務工也差不多。”據介紹,目前鄧代傑已註冊成立了“通江縣海鷹生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帶動,下一步,鄧代傑還將種植多個品種的中藥材,壯大種植規模,讓更多的老百姓過上小康生活。

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四川省鄰水縣三古鄉白水村,處處可見佛手、百合、白芷、地參等中藥材。正在自家藥園忙碌的白水村村民、藥材種植戶張國容十分感慨地對記者説:“我種的地參,一畝能賣5萬元以上。村子能有今天,離不開兩個人,一是村支書文岳清,一是大學生吳才兵。”

今年47歲的文岳清先後連任了5屆白水村黨支部書記,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過去10餘年來,他先後試種了百合、玉竹、板藍根等藥材,逐漸成為中藥材種植行家。2012年,獨自堅持10餘年的文岳清迎來自己藥材種植路上的“黃金搭檔”吳才兵。

今年32歲的吳才兵是白水村考出去的大學生,曾經從事軟體開發工作,但是內心深處卻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加入一個藥材QQ群,幾番交流下來,他感覺種植中藥材效益很不錯,於是開始在網上學習藥材種植技術,並調研藥材銷售市場。2012年打算回鄉創業的吳才兵與文岳清一拍即合,決定利用各自優勢,合夥種中藥材。隨後,兩人分頭行動。吳才兵利用資訊渠道多的優勢,到綿陽、南充、成都等地考察種植項目,到重慶、山東等地跑市場,又到北京融資;而文岳清則在家協調流轉約100畝土地,帶領村民一起種百合。

2013年,他們將種植規模擴大到了260畝,除了百合、地參,還種植了佛手、白芷、養心菜等共7種藥材,今年又把規模擴大到了500畝。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大,如今他們已成立了鄰水縣白水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鄰水縣恒瑞祥佛手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種子、技術,並回收中藥材,大家一起發“藥財”。

政府引導,種藥材富群眾

“以前,我們這裡種的都是普通農作物,效益很低,一年辛苦下來也掙脫不了幾個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好了,我們改種金銀花,收益比種莊稼翻了好幾倍,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來。”提到種植金很花的收益,四川省蓬溪縣蓬南鎮石門村的村民個個都樂得合不嘴。

蓬南鎮是蓬溪縣的農業大鎮,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為了給在家的農民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四處考察,在該鎮石門村社民段紅明的引薦下,成功引進山東業主到蓬南種植金銀花,並成立了石門金銀花種植有限公司。據石門村村主任介紹,當初引進金銀花種植項目時,許多群眾十分反對,都不願將土地流傳出去。最後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該業主在石門村成功流傳土地500余畝種植金銀花。經過幾年的發展,金銀花的産量不斷提高,今年每畝金銀花的産量幹花能達35公斤左右,這意味著每畝地能帶來5000元左右的經濟收入,同時也解決了石門村的剩餘勞動力。

“為了壯大金銀花種植項目,我們採用基地+支部+農戶的發展模式,由業主出資提供金銀花樹苗,由村上組織農民發展,公司統一收購。種植公司還對農戶進行金銀花種植技術培訓與管理,這種模式得到了農戶的大力支援。”蓬南鎮相關領導介紹説,近期,該鎮黨委政府還將組織人員到山東金銀花之鄉考察,學習外面先進的種植經驗,更好地發展壯大金銀花種植項目,著實鼓起農民的腰包。

在地處涪江沿岸的蓬溪縣紅江鎮,由於水量豐富、日照強、植被好,為川白芷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這裡的農戶種植川白芷延續幾十年,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種植白芷已經有30多年的經歷,不管白芷價格的高低,始終不減種植的熱情和信心。”紅江鎮順江村一位村民告訴筆者,他將鄰居家沒有種植的地,全種上了白芷,經過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再加上他的辛勞,白芷為他帶來了不小的收入。去年,他種植了20余畝地的白芷,給他帶來了10余萬元的經濟收入。

目前,紅江鎮白芷種植面積已達5500余畝,分佈在順江、紅江、部營等村,預計在以後的發展中,會擴大種植規模,使其種植面積達到8000余畝。紅江鎮黨委政府針對農戶熱衷種植白芷這一實際問題,協調相關部門,想法提高農戶種植白芷的科學知識,並邀請白芷種植的技術人員和專家為農戶講解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等知識。通過培訓後,讓農戶掌握種植白芷的科學方法,將大大提高白芷的産量,使每畝白芷的經濟收入進一步提高。

紅江鎮領導表示,為了讓川白芷在紅江有新的發展、新的突破,同時更大地帶給農戶經濟收入,該鎮黨委政府將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在紅江建立廠房,對白芷進行初加工,形成産業鏈,這樣不僅能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能使農戶收入平衡,推動全鎮經濟快速發展。

“在林下種豬苓,只投勞10多個,每人平均收入就有2000元,輕輕鬆鬆就能掙錢,你説我們啷個不高興嘛!”在四川省南江縣沙壩鄉草壩村,村民陳芝奎見到筆者就開始叨叨。據了解,為推動農戶增收致富,2013年沙壩鄉充分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優勢,成功引進四川省中藥材公司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3000畝名貴中藥材豬苓GAP示範基地,在林下大量種植豬苓、天麻等名貴中藥材。基地採取“公司+農戶”模式,由省中藥材公司投入資金、種子,包回收,村民投入林地和勞動力,利益分紅。目前,該基地入股農戶23戶103人,每人平均收入2000多元。

通過大面積種植中藥材,無疑為加快中醫藥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四川已形成集藥材規範化種植、現代中藥研究、生産、商貿、醫療保健、資訊交流等為一體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産業基地。到2015年,該省將建成西部中醫藥發展的高地和全國重要的中醫藥區域中心,實現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轉變。(記者 何君林)

責任編輯: 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