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有時也需隔岸觀火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7-23 內容來源: 生命時報
兵法36計的第9計是“隔岸觀火”,就是袖手旁觀彼岸之火。對於敵方的災難、混亂局面泰然處之,靜觀其變,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採取相應行動,從中獲利。中醫治病,有時也會用到“隔岸觀火”,例如有些疾病不用藥即可自愈。“是藥三分毒”,能不用藥,最好不用。
臨床中時常見到咳嗽、嘔吐、瀉痢等症狀,此時不能盲目見咳止咳、見嘔止嘔、見痢止痢。有時這些症狀是機體正氣奮起抗邪、驅邪外出的一種保護性反應。若不明白這個道理,頻頻用藥,機體抗邪能力受到抑制,則閉門留寇,病情反而惡化。這時我們只需靜觀其變,“隔岸觀火”,待正氣驅邪外出後,諸病自愈。舉個例子,平時我們如果吃了一些不乾淨的食物,往往會引起嘔吐、腹瀉,待嘔出腐物及便泄之後,感到舒暢許多,原因就在於此。《傷寒論》中有這樣的病例,某患者為太陽傷寒表實證,體內陽氣受鬱,鬱而化熱,熱傷血絡,結果流出鼻血。但流鼻血使得外邪可泄,病就好了。所以,看到流鼻血不必慌張,只要之後脈象平和、沒有不適症狀,可不用止血。《金匱要略》記載,有的患者因為體內有癰膿而發生嘔吐,這時無需止吐,“膿儘自愈”。這是因為嘔吐是排膿的途徑之一,故不可治嘔,只需“隔岸觀火”,甚至可以“煽風點火”,即使用一些消癰排膿的方藥,增加將病邪驅除的力量。等到膿腐沒了,嘔吐自然也就停止了。
當然,“隔岸觀火”也並非單純地“坐觀”。實施這一計策的目的,不在於“觀火”,而在於等待謀利的最佳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就要出擊,以取得最後勝利。治療疾病時,有時也須如此。例如外科癰瘍的患者,初期熱毒熾盛,膿未釀成,可僅用箍毒消腫法,限制毒邪擴散。中期瘡瘍釀膿成熟後,再切開排膿,變“保守治療”為“根除療法”。如果早期膿尚未成熟時,過於心急而行排膿術,勢必造成毒邪擴散,則引火燒身,彼岸之火蔓延,疾病惡化難愈。
需要注意的是,“隔岸觀火”是有前提條件的,即須以正氣盛為前提。正氣盛,才能驅邪外出。所以,不能將“隔岸觀火”簡單理解為對疾病不採取任何措施。扶助正氣,使正氣旺盛,也是該計運用的一部分。只有機體自身抗邪能力增強了,才能“隔岸觀火”,等疾病逐漸痊癒。
責任編輯: 劉璟 |